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銀行互投理財産品進入監管視野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8日 07: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韓雪萌

  記者韓雪萌去年以來,商業銀行間互投機構理財産品的行為比較普遍,且投資金額呈逐步增長趨勢。隨著這一業務的大量開展,反映出的一些問題值得關注。

  據某銀行公佈的年報顯示,截至2009年末,該行投資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理財産品(含信託收益權)的餘額為240.77億元,在地方性商業銀行中居於前列。在已上市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多家銀行此項投資數額較大。投資的理財産品涉及到諸多發行銀行。

  目前,市場上的機構理財産品投資期限短至幾天,長至一年。理財産品互持具體是如何操作的呢?

  譬如:某銀行的大客戶有融資需求,但銀行沒有貸款額度,於是找一家對手銀行,由對方發行機構理財産品來滿足客戶需求,自己再投資這一理財産品。或者銀行找到一個有資金實力的信託公司,先發放信託貸款,然後銀行再去投資該筆信託貸款的信託收益權。銀行此舉不僅僅是規避貸款額度控制,也是為了維繫客戶關係。通過互持信貸類理財産品,商業銀行首先讓信貸由表內轉移到表外,變成其他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産,然後通過投資他行理財産品的形式,又進入應收款項類投資科目。這樣,原本體現在商業銀行貸款科目項下的資産被轉移到應收款項下。

  商業銀行機構理財産品相互持有,是否會存在潛在風險?記者採訪的一些銀行方面的人士表示,對於單個銀行而言,在監管許可的範疇內,産品風險可控、期限不長的情況下,這樣做是安全的。但有金融專家認為,這樣做讓商業銀行規避了信貸規模控制,影響了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其實,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産品,規避信貸規模控制的這種方式,已經被監管層注意到。去年以來,銀監會大力調控商業銀行貸款,特別是通過信託理財的方式將貸款轉移至表外的行為。為此,出臺了信託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要求銀信合作理財産品從表外轉至表內的最後期限為2011年12月底,並規定每季度至少要將25%轉入表內。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專欄)對此也多次強調,在防控“影子銀行”風險上,要嚴格按照時間表做好銀信合作表外轉表內的工作,加強對“影子銀行”問題的調查研究,做好跟蹤分析。

  上述金融專家向記者分析,由於近年來信貸總量受宏觀調控政策控制,在通過信託渠道轉移貸款受限的情況下,為保證經營利潤水平,各商業銀行需要新的手段拓寬貸款發放渠道。於是,理財産品互持成為現有政策監管制度下合理的選擇。更有一些商業銀行在月末、季末、年末發行投向包括信貸資産、期限10天到一個月的理財産品。各家商業銀行發行的機構理財産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投向為信託貸款或信貸資産,由此逃避信貸規模的嚴格管控。

  那麼,如何看待銀行互投理財産品現象呢?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專欄)表示,對於中小金融機構而言,理財産品互持是解決貸款額度不足、維持客戶關係的有效手段。理財産品互持是為了逃避規模控制,但目前並非普遍現象。因此,從總量上看,銀行互持的理財産品餘額佔商業銀行總體信貸規模的比例有限。但是,這樣的數量積聚多了,監管層肯定需要引起重視。

  郭田勇指出,商業銀行在月末、季末、年末大量發行和購買短期限理財産品,以達到各時間結點的信貸規模控制要求。因此,監管部門也應調整信貸規模控制指標要求,使銀行無法規避監管規定,提升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據記者了解,為了有效控制信貸規模,對存貸比進行更為有效的監管,銀監會已在醞釀以日均存貸比達標要求,代替此前月末存貸比達標的要求。也有多家銀行高管透露,目前,日均存貸比監測實際上已經展開,但細則至今尚未下發。實際上,存貸比的日均考核,對於銀行的影響不僅僅在於拉存款的必要性,銀行貸款也同樣受到影響。有分析認為,日均存貸比監測如果實施,能夠起到讓銀行去理性收縮信貸的作用,貸款規模一定會壓縮。

  對此,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專欄)認為,日均存貸比考核對銀行而言,壓力是比較大的。月末、季末銀行通過突擊吸儲的達標方式將會因此有所轉變,理財産品的發行也將受日均存貸比考核而有所轉變。

  對於“影子銀行”,魯政委表示,存在的形態不是主要問題,問題是這些業務是否進入了監管視野。“金融創新推動了銀行業的持續發展,同時也對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監管和創新之間需要保持動態平衡,銀行業才能可持續發展。”魯政委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