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4日 07: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譚璐 秦偉
5月23日,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Martin Wheatley)做了一個關於“香港與全球的監管發展”的演講。儘管這一主題並無新意,不過對於韋奕禮來説,卻別有一番滋味。
韋奕禮將於6月8日告別香港。他于2005年6月加入香港證監會,2006年獲委任為證監會首任行政總裁。在任期間,鐵腕執法,在金融風暴之後提出多項監管改革,力圖在法治與市場發展中取得平衡。不過雷曼迷債一役,卻使韋奕禮成為眾矢之的,被指對複雜金融衍生品監管不力。
韋奕禮在23日的研討會上説,“人們本應該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不過你現在很難指望大家意識到這一點。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假設人們基於信息會作出理性的判斷,不過這一理論在現實中卻不奏效。在購買金融産品時,人們並不傾向於真正了解所涉及的風險,而僅僅看其中的某些因素,比如提供産品的是不是熟人或者專業人士。”
目前證監會行政總裁由誰繼任未有定論,傳言指將繼續由外籍人士擔任,以避免華人與本地財團的裙帶關係。而此前表示辭職與壓力無關,只是為了回英國陪伴家人的韋奕禮,卻透露其下一份工作是擔任英國消費者保障及市場處主管。
迷債賠償定案
紛擾香港社會長達兩年的雷曼迷債事件,對於韋奕禮來説是個夢魘。
去年底,因投資雷曼迷債而血本無歸的示威者長時間駐紮在香港證監會辦公所在地遮打大廈門前。一位在遮打大廈上班的投行人士當時對本報記者説,這些示威者就像上班一樣準時,在大門前奏著哀樂,擺出一列用韋奕禮頭像製成的遺像和示威標語。
去年12月8日,這位英國人宣佈將辭去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的職務,並表示,“近年證監會致力打擊市場失當行為,成效顯著。”
關於香港證監會在雷曼迷債中的職責問題,難以論斷。不過5月20日,這一事件終於告一段落。
雷曼迷債持有人特別會議通過了接受銀行公會提出的最終處理方案,24 個系列票據的持有人可領回70%-93%的本金,加上此前有關銀行同意發放的特惠款項,持有人最多可領回96.5%本金。此前有16 間雷曼迷債的分銷銀行同意,向合資格客戶收回抵押品以及發放特惠款項,相當於客戶本金的85%-96.5%。
接管人普華永道的包思偉指出,24個系列迷債涉及投資金額14.8億美元,抵押品總值15億美元。估計最終方案將有3 萬人受惠,于6 月底可以收到有關款項。
而且這一方案的出臺,分銷銀行也可受惠。其中雷曼迷債的最大分銷銀行中銀香港表示,按最新的處理方案,中銀香港的虧損將可減至約10億港元,意味著此前作出40億港元的撥備中,有30億港元可回撥。
監管者的角色
香港證監會2010年的年報強調“平衡”。事實上,韋奕禮以鐵腕監管而聞名,卻在被指監管不力的氛圍中離去,這多少有點諷刺。在其任內,香港證監會在多件案件中都有發揮重要作用。
比如,摩根士丹利前董事杜軍,就因中信資源內幕交易,被判監七年,是區域法院可判最高刑罰,同時被判罰款2332多萬港元,即其在此交易中所賺得的利潤總額。
而在國美案件中,香港證監會也獲香港原訟法庭頒令,凍結國美前主席黃光裕(專欄)、其妻杜鵑及兩家公司的資産,金額達16億港元。
在2010年,香港證監會加強打擊內地交易及操控市場行為,就17宗操控市場個案提出監控,向涉嫌內幕交易者提出12項控罪。
“現在監管者們正盡力建立一種機制向前看,這樣才能防範新的風險。”韋奕禮表示,“英國的金融政策委員會負責監察系統性風險和剔除不可信的産品,我們在香港也試圖建立一種類似英國的監察模式。同時我們將監管水平提升至全球標準,其中之一就是專注于公共領域。另外,我們還關注金融産品的設計和傳播帶來的系統性風險,以及産品的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