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5倍的市盈率為何吸引不了投資者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3日 05: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理財週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理財週報記者 張偉湘

  在不穩定的市場中贏利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過去,內地曾出現過權證的末日瘋狂,一些價值即將歸零的權證可以在最後的交易時段報出超過0.1元的定價。如今,這一場面也出現在香港,區別是,這些權證離行權的最後期限還有幾個星期,卻不約而同地報出0.011港元的低價。這是權證的最後底線,如果低於0.01港元,則該權證將像股票一樣,可能被迫收回。

  最近的一例是恒基地産的認股權證,也就是俗稱的“紅輪”,一年前,恒基地産曾發行過一批行權價在58港元的紅輪,原寄望通過發行紅輪賺取一定的經費。也許你也知道,上市公司發行權證是有錢可收的,一些小型公司甚至通過頻繁發行認股證或可換股債券維持日常開銷。不過,這一次,恒基地産的大股東卻因為這批權證而蒙受了超過10億港元的賬面損失。

  恒基地産的大股東就是昔日的“亞洲股神”李兆基,香江的第二大富豪。在明知行權價遠遠高於二級市場的股價時,李兆基還是果斷地行權100億港元。這也是總額達200億港元的紅輪中迄今所知唯一的行權。

  李兆基擁有自己旗下的私人投資基金,這個基金,曾在2007年斬獲超過1000億港元的贏利,也曾在2008年折損約800億港元。港島的幾個基金經理説,李兆基此次出手,也許是為了穩定恒基地産的股價。畢竟,與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一樣,恒基地産是李兆基手中最優質的資産。同樣的事,過去李嘉誠和其他幾個上市公司的股東都做過。

  然而,這只是近期香港市場諸多耐人尋味現象的管窺。

  也許細心的投資者也能發現,在去年的年報陸續亮相後,不少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已下降至5倍。但是,即使是5倍的市盈率,也激發不了投資者的興趣。第一例是香港專做人才招聘的才庫,當其股價對應的市盈率上升至8倍後,又回落至5倍。第二例是內地專做電子行業分析的賽迪顧問,年報披露前,對應的市盈率曾升值接近10倍,目前,也跌至5倍以下。

  當然,除了上述公司,還有一些市盈率更加驚人的公司,例如中芯國際,曾有券商經紀稱其預期市盈率僅有0.3倍,後來發現是弄錯了計算單位,錯把美元當港元。不過,中國建築、洛陽鉬業等一批藍籌股的市盈率還真的只在6倍至10倍之間。

  為什麼市盈率頗低的這些公司難以得到投資者認可呢?與記者相熟的一位基金經理説,這可能受到市場的風格和投資者預期的影響。最近,不論是內地,還是香港,投資者都喜歡選擇那些市值在100億港元以下的股票,而且,公司去年的贏利狀況好,並不代表未來仍會有類似的增長。

  那麼,機構精英又如何面對?瑞銀前高管陸東與新鴻基聯手推出了全權委託投資,這是類似于內地“專戶理財”的高端産品。而西京的劉央則計劃在美國發行投資于中國區的基金,去年,惠理的謝清海做了同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