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歐首度互揮反補貼大棒 貿易摩擦常態化下的角力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2日 21: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導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經濟導報記者 賈瑞濤

  14日,歐盟宣佈對從中國進口的銅版紙開徵為期5年的4%-12%的反傾銷稅和8%-35.1%的反補貼稅。

  僅僅兩天之後的16日,中國商務部也公佈了對原産于歐盟的進口馬鈴薯澱粉反補貼調查的結果,初步裁定其存在補貼,中國國內産業受到了實質損害。

  值得注意的是,這均是雙方對對方採取的首次反補貼措施。而在最近兩個月內,雙方還分別在三聚氰胺、大豆蛋白産品等領域發生了貿易摩擦。

  一來一往之間,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摩擦驟然升級。是互相報復,還是事出有因?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國貿系主任孔慶峰教授和山東社科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導報特約評論員顧春太研究員22日均向經濟導報記者表示,中國在國際市場的貿易份額正在逐步擴大,這必然引起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注意,未來貿易摩擦將成為一種常態。

  中方應對在情在理

  孔慶峰表示,以往發生貿易摩擦的時候,中國經常是忍氣吞聲,通過自身來化解其中的困難。但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也開始逐步採取對等的反制措施。所以,針對此次歐盟的“雙反”制裁,中國予以回應在情理之中。

  他表示,按照法律程序,中國既然已經初步裁定歐盟存在補貼行為,那麼在一定的時間之後,中國將對從歐盟進口的馬鈴薯澱粉出臺反補貼稅,除非出現新的證據或外交上進行溝通。

  顧春太也表示,從時間點的選擇上看,雙方互亮反補貼措施似乎有著“較勁”的意味。但從貿易規則上講,歐盟無視中國市場化進程,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採取歧視的“替代國”做法的同時,執意對中國産品發起反補貼調查,這是無根據的。

  對於歐盟此輪的“雙反”調查,顧春太認為,歐盟選取的替代國是生産成本明顯偏高的美國,這顯然是極不公正的。他認為,面對國外的“雙反”措施,我們也要有相應的措施,應採取合理的手段爭取自己的利益,使我們的損失降到最小。

  中歐銅版紙案中方代表律師、北京天地和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鵬也認為,貿易是雙方的,面對歐盟“雙反”,中方採取措施也理所當然。

  一直以來,歐盟之所以拒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原因就在於它可以在針對中國産品的反傾銷案件中隨意選取替代國,用來確定涉案産品的“正常價格”,以此衡量受調查産品在歐盟市場上是否構成傾銷。

  由於時間僅僅間隔兩天,且均涉及國際貿易壁壘中較為敏感的“反補貼”,有歐盟的一些官員和專家就認為,中國公佈對歐盟的反補貼調查結果明顯有著報復的意味。

  摩擦在所難免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17日表示,中方對歐方這一錯誤做法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至於中國對於歐盟馬鈴薯澱粉的反補貼調查,中國商務部是按照中國澱粉工業協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的申請做出裁決的,這個專業委員會代表了業界98%的産量。在整個裁決過程中,商務部按照中國的法律和世貿規則進行。

  顧春太表示,近年來,歐美對中國出臺的貿易制裁措施有逐漸增多的趨勢,但這種增加有數量的限制,還不至於會引起中國貿易環境嚴重惡化。“我們現在要有應對貿易保護逐漸增多的準備,但總體看來,我們的貿易環境還是呈現樂觀的態勢。”

  在孔慶峰看來,中國目前經濟發展良好,對外貿易雖然向著平衡的方向發展,但畢竟總量仍然很大,所以,針對中國的貿易制裁措施會經常不斷地出現,成為一種常態。

  至於是否會發生貿易戰,孔慶峰認為,不能單純地認為中國發展了,歐美就懷有特別的敵意,其實發達國家之間的摩擦也不少。“如果美國、歐盟自身的經濟好轉了,他們針對外面的糾紛就會相應地減少,否則他們就會通過制裁轉移國內的矛盾。貿易制裁畢竟是把‘雙刃劍’,尋求穩定的合作發展才是最理想的。”

  顧春太認為,相比于美國來説,歐盟對中國採取“雙反”措施更多地是為緩解市場競爭的壓力,涉及的政治因素相對要少,而美國則對中國的崛起有所擔憂。

  “中國的産品也確實還有不足的地方,我們要進一步加快産業升級,提升産品的附加值,打造自己的品牌,盡可能規避摩擦發生的可能。”顧春太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