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存款利率跑不贏CPI 銀行理財上演吸金大法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2日 14: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來打算把積攢下的10萬元錢存定期的柳女士在銀行櫃臺前猶豫了,銀行推出的一款半年期預期收益率在4%的理財産品吸引了她。在比較了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並簡單諮詢了銀行理財師後,柳女士把10萬元錢都買了這款理財産品。一家商業銀行理財師告訴記者,4月該行即銷售理財産品約40億元,創下了近兩年來的新高。“現在的理財産品,只要利率高於一年期存款利率,都很好銷售。”

  存款利率跑不贏CPI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後杜徵徵認為,居民存款出現減少與負利率有關。雖然經過幾次加息後,一年期存款利率達到3.25%,但4月份全國CPI同比漲5.3%。也就是説,老百姓把錢存在銀行吃利息,還是跑不贏物價上漲。負利率使得老百姓將資金分散到更多的投資渠道,如購買信託類理財産品、銀行超短期理財産品。

  理財産品規模暴增

  今年理財産品發行爆髮式增長超出了市場預期。常規上,一季度屬於發行淡季,但有統計顯示,今年前3個月銀行理財産品的發行數達到了3691隻,同比增加1777隻,增幅達107.71%;發行規模約計4.1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約2.92萬億元人民幣。這一規模已經超過2010年全年銀行理財産品發行規模的一半以上,發展勢頭迅猛。自去年11月起,理財産品每月的發行數量都維持在1000隻以上,今年3月份突破1300隻,令發行進入快車道。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專欄)指出,同去年同期1.25萬億的規模相比,今年規模簡直令人“咋舌”。他分析認為,理財産品的火爆,固然與信貸規模收緊、銀行發力中間業務有關,但從需求來看,負利率的資金環境,迫使居民尋找收益更高的投資渠道。同時,國內外經濟不確定性,使高凈值人群風險偏好不斷降低,也是理財火爆的原因。

  短期理財收益上調

  “我們最新推出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産品,期限是56天,預期年化收益率3.4%,收益率比之前有所提高。”當記者諮詢銀行理財産品時,工行馬連道一家網點的客戶經理介紹道。

  記者了解到,提高預期收益率已成為近期銀行理財市場的普遍現象。比如,中行將中銀日積月累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已從1.68%提高至1.8%。招行 “金葵花”節節高升——招銀進寶之貸裏淘金理財計劃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已從之前的3.50%提高至3.75%。中信理財優債計劃預期最高收益率,也由3.50%提高至3.60%。

  多家銀行理財師反映,市民更青睞短期産品,但是一味追求高收益率的狀況明顯。一家國有商業銀行個金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市場調研,發現客戶普遍偏好中短期、低風險理財産品。今年尤其偏好流動性較好的理財産品,短期理財産品因為流動性好比較受歡迎,該行網點的短期産品發售大大超過去年。

  銀行抬高理財門檻

  不過,記者也發現,銀行理財産品的門檻明顯提高,大筆資金也能帶來更高的收益率。往年,銀行理財産品的一般購買起點都為5萬元或者10萬元,而今年,起點20萬元、50萬元甚至100萬元的産品不在少數,甚至部分銀行還有起點500萬元的産品面向公眾推出。例如,光大銀行發售的半年期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産品,購買起點5萬元的收益率為4.1%,如果購買起點達到100萬元以上,收益率則為4.4%;民生銀行一款1年期理財産品,年化收益率7%,但100萬元起售;建行推出100萬元起售的期限為1.5年的理財産品,其收益率高達8%至9.5%,而另一款300萬元起售的期限為2年的理財産品,年預期收益率高達10.5%至12%。

  一位銀行理財師告訴記者,購買理財産品對資金比較大的投資者比較划算,而對於閒置資金較少的人來説,確實較為尷尬。他稱,有些客戶為了獲得高收益,會與朋友一起,將錢拼湊到某個數額後再去投資理財産品。“另外,投資者想買到收益率高的理財産品,可關注月末、季度末的時間點。”這位銀行人士説,為了在月末或季度末吸引更多的資金沉澱銀行,銀行往往會抬高收益率。

  提醒

  理財産品也有風險

  理財産品其實也有風險,一般標明的年化收益率通常為“最高收益率”,並不等於實際收益。而且理財産品是“非保本的”,即銀行不承諾一定會保本。雖然銀行往往聲稱從未有過虧本的先例,且會指出通常情況下會達到標明的年化收益率,可是真實情況常常並非如此,因投資理財産品而虧本的情況確實存在。

  另外,購買理財産品後,不能中途退款。同時考慮到4%的通脹率,是否投資理財産品,需謹慎斟酌。 “雖然對於債券和貨幣市場的産品來説,絕大多數都能實現預期收益。但投資者仍需仔細閱讀産品説明書,注意相關條款,謹慎購買,避免掉入高收益陷阱。”建行理財師王岩提醒投資者。 本報記者 熊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