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0日 20: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談“添”色變緣起行業亂象
本報記者 晏琴報道
中國正陷入“政府越打擊非法添加物,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就越恐懼”的怪圈。而事實卻是,食品添加劑替非法添加物背上了“黑鍋”,這也成為當前危及食品添加劑行業最重要的因素。
無證廠傢俬下生産用於肉灌腸製品的所謂保鮮劑,一年銷售數十噸!近日央視《每週質量報告》播出“保鮮劑身份之謎”報道,揭開了又一個食品添加劑生産亂象:這種未經安全評估的保鮮劑裏隱藏著極高的食品安全風險。
實際上,近期出現的“硫磺生薑”、“染色饅頭”、“牛肉膏”、“毒豆芽”和“墨汁粉條”等頻頻曝出的食品添加劑事件,幾乎已讓公眾談“添”色變。
然而,食品添加劑真的是洪水猛獸,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罪魁禍首嗎?在業內專家們看來,事實並非如此。
“不能將食品添加劑‘妖魔化’。實際上,所出現的食品安全事故,基本上沒有一件是由食品添加劑引起的,而是向食品中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引起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薛文通對《中國産經新聞》記者表示,按照我國現在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規定的劑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現在很多人將違法添加物與食品添加劑的概念混淆了,食品添加劑也因此成了食品安全問題的“替罪羊”。
業內人士指出,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色香味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者天然的物質,現代食品工業不能沒有食品添加劑,比如防腐劑。如果取消食品添加劑,方便麵保存不了多久就會變質,果凍過兩天就沒法吃了,超市貨架上的好多食品都不能很好保存。
然而,食品添加劑的另一面卻是該行業亂象叢生:擅自擴大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範圍,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或本身質量有問題的食品添加劑等。實際上,正是這些亂象導致人們誤將食品添加劑比作“毒藥”。
4月23日,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公佈已發現的151種食品和飼料中非法添加物質名單,其中包括47種可能在食物中“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22種“易濫用食品添加劑”。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院長姜微波指出,生産食品添加劑的企業跟食品企業沒有什麼區別,有大的有小的,質量很難控制,即使一種合格的食品添加劑,到了不同的企業手中,使用起來就不一定安全了。據了解,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食品添加劑企業規模偏小,産品檔次、品質質量偏低,缺少核心技術,産品結構以低端産品為主,行業“低、小、散”特徵十分明顯。並且行業內存在盲目跟風發展、同質低價競爭現象,行業整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分析者普遍認為,面對添加劑行業亂象,部門監管十分重要。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吳景明指出,目前監管也面臨諸多難題。法律法規滯後,以及部門職責不清;此外,檢測標準滯後不全,國外技術標準的修改週期一般是3到5年,我國有多項屬於“服役”超過10年,這是造成食品添加劑頑疾未除的一個重要原因。
值得慶倖的是,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已發佈通知,要求有關部門從嚴審核、制定食品添加劑新品種國家標準,制定並公佈復配食品添加劑通用安全標準和食品添加劑標識標準。
另外,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對記者表示,加大對濫用食品添加劑的處罰力度以及完善溯源管理機制也十分重要。針對小作坊、小企業,應該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臺,及時全面發佈食品安全信息資訊,健全食品企業誠信不良記錄。同時,對食品添加劑的生産者、銷售者、使用者登記備查,建立嚴格的食品溯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