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全民收藏持續高燒 大眾消費亟須回歸理性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0日 13: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5月16日閉幕的第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上,藝術品市場再度掀起波瀾:一幅據稱是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墨蝦畫作宣稱拍出了1.2億元人民幣的“天價”,引發巨大爭議。

  在爭議的背後,是本屆文博會上各種文化藝術品“收藏熱”。古典傢具、翡翠和玉器、字畫、刺繡、精美陶瓷、木雕、彩繪……似乎什麼都可以被收藏,任何人都可以投資收藏。“收藏”演變成大眾消費,成為我國藝術品收藏市場值得注意的“新動向”。

  “全民收藏”持續高燒

  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今年已舉辦到第七屆。與以往相比,儘管沒有設立以收藏為主題的專業展館,但在美術、工藝美術、創意生活、動漫影視等各個分展館裏,都能看到“收藏熱”的巨大影響力。

  一方面,很多企業針對市場收藏需要開發産品,特別是傢具、精品陶瓷、室內裝飾畫、紀念品等領域內,企業紛紛主打收藏牌,將産品未來有望保值增值作為賣點;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士加入到收藏隊伍,從郵票到像章、從刺繡到倣古書畫,無所不“藏”。

  在本屆文博會上,從事倣古陶瓷業務的陳偉才表示,前來觀賞和購買的消費者不斷。“很多人不是將這些現代高端陶瓷作為一次性文化消費品對待,而是以投資為目的進行收藏。這也導致了從事倣古陶瓷業務的廠商不斷增多。”

  在傢具展位上,很多觀眾坦陳自己就是為了收藏才購買的。一位徐姓消費者説,他購買了一批黃花梨傢具,因為“物以稀為貴”,這些傢具會有很大的升值空間。

  出席文博會的文化部部長蔡武透露,2010年,我國藝術品市場成交總金額超過500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之一。而市場人士普遍認為,這一市場未來仍將保持快速發展。

  本屆文博會上火暴的藝術品交易形勢為這一判斷提供了有力支持。以書畫作品為例,第一次參加文博會的著名版畫家季世成告訴記者,他以每幅8000到15000元不等的價格,出售了11幅作品;而一位律師則表示,自己以13萬元的價格,購買了一幅和辛亥革命有關的肖像油畫,“既有欣賞藝術品的成分,也有收藏的考慮。”

  經濟拉動 全民消費

  “中國有‘亂世買黃金,盛世藏字畫’的古訓。現在的經濟發展,刺激了整個社會的財富增值願望,股市、樓市和收藏已經成為中國金融流動的集中地。”深圳大學美術系教授、翠亨文化藝術創作基地藝術家委員會主席劉子健在談到“全民收藏熱”時説。

  劉子健認為,社會文明程度到了一定階段,追求文化是一個必然的時期,這是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結果。他説:“收藏是對歷史和文化的傳承,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互動的結果。當前這種‘收藏熱’具有合理性。”

  中南大學發佈的《2011年中國藝術品拍賣業品牌報告》分析,藝術品收藏、流通領域的擴大和便利,國內國際的資金投入和培育,都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收藏熱潮,導致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藝術品市場表現明顯優於全球藝術品市場。

  出席本屆文博會的比利時世界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主席陸惟華認為,藝術品收藏不論作為一種審美體驗,還是投資渠道,帶給個人的回饋和收益都是很大的。他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藝術品市場的進一步規範化,藝術品收藏的價值增值仍然可以堅定地“看多”。

  冷眼觀察 理性收藏

  收藏熱蔓延,最直觀的體現是老百姓關注度的提升,比如電視頻道裏的珠寶文物鑒定大受追捧、民間收藏團體層出不窮。

  “媒體要理性,行業也要規範。”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莊重説,媒體要宣揚正確的價值觀和藝術觀,宣揚正確的藝術品味和投資理念。

  一位資深媒體人告訴記者,媒體在藝術品鑒賞和收藏領域功不可沒,對普及藝術品知識、增進公眾了解和收藏熱情起到了信息傳播和社會教化的功能。但不排除部分珠寶文物鑒定類欄目還有部分專業期刊,出於節目效果和雜誌銷量的考量,在節目類型和文章內容上製造“噱頭”,強調價格和“天價”拍品,渲染不正確的藝術觀。所以,大眾要有對藝術的鑒賞力和獨立的判斷。

  “把玻璃炒成水晶,把水晶炒成鑽石,由於藝術品價值的評估體系不完善,市場不成熟,導致部分不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被炒作成高價,這是藝術品市場的悲哀。”陸惟華説。

  劉子健認為,作品的價格應當跟畫家在美術史上的地位、藝術品的創造性等諸多因素相統一,而價格體系的“失真”,甚至讓價格決定藝術品的價值,是藝術品收藏的畸形。他認為,中國的拍賣行業存在不規範的現象,可能會導致收藏者藝術價值觀的扭曲。

  要收藏,首先要學會審美。藝術審美和藝術鑒賞會讓收藏者和收藏市場更成熟,走得更遠。收藏愛好者要冷眼觀察,理性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