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房地産調控效果待觀察 多地又現購房潮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9日 15: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海在深圳推出1300多套房子降價促銷被5000名購房者一搶而空,廣州碧桂園“天麓山”組團單日認購800多套,南京碧桂園開盤首日銷售接近2000套……最近,來自多地的購房傳聞刺激著人們的神經:為何在國家調控高壓之下,樓市還有這麼好的成交?是“冰封”的樓市逆勢回暖,還是調控已見成效?

  一些樓盤低價銷售遭遇搶購成為“日光盤”

  5月15日,南京碧桂園項目開盤,2000套房子當天就被2萬名購房者搶購一空,實現認購額逾10億元。15日上午記者來到開盤現場,立刻感覺到“熱浪”襲人:購房者的私家車在售樓中心門外排出2公里長龍,每一間樣板房都人聲鼎沸,沙盤前擠滿了人,開發商當天散發的扇子超過1萬把,現場服務人員上千人。

  很多購房者身上透著亢奮,眼神中滿是渴望。“南京市區買一套房子的錢可以在這裡買三四套!”“我們先交60萬首付,然後買輛車,其他再説。”“113平方米的房子帶精裝修只要60萬元,太便宜了!”……記者耳朵裏聽到的都是此類議論。

  據介紹,南京碧桂園主打戶型90-140平方米房源僅僅半天就售罄,當天銷售了令人驚訝的近2000套房子。據統計,“新國八條”頒布後的2月份,南京全市成交商品住宅2172套,3月份成交2211套,4月份成交2128套,這意味著,碧桂園一個項目一天的成交量幾乎抵得上南京全市一個月的銷量。

  這種像買白菜一樣搶房子的熱潮,最近其它城市也在上演。五一前夕,深圳中海拿出旗下的中海康城國際、塞納時光兩個項目1000套房子降價促銷,結果引來5000多名購房者搶購,最終增加到1300多套。這是深圳“限價令”後首次出現價格鬆動,直接帶動了周邊一批樓盤降價促銷。

  廣州經緯行研究中心在針對“五一”樓市所作的研究報告中表示,今年五一廣州樓市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增城碧桂園鳳凰城,4月30日開售接近1000套的“天麓山”組團,當日認購800多套,認購金額超過8億元。而五一假期三天,該項目的銷售達到12億元。

  成交量放大的背後

  加息、提高準備金率、限價限貸,今年以來國家不斷出臺各種樓市調控政策,房地産市場“風聲”日緊,國內主要城市的成交量一落千丈。但就在很多購房者翹首以盼,等待“房價回歸到合理水平”的時候,一些城市的新房成交量突然放大。

  這是什麼原因?探究起來,隱藏在這一現象背後的三張面孔清晰可辨:

  一是目前國內的住房需求仍然旺盛。無論是結婚的年輕人、需要改善的家庭還是投資者,都有著購房的迫切心情,一旦有了心中合適的價格就會出手。尤其是經過樓市起落的洗禮,在通脹背景下,很多人苦於投資渠道有限,買房成了財富保值增值的唯一選擇。一直以來嚴厲的樓市調控,限購限貸,也壓抑了很多人的購房需求,而一旦條件允許,這些需求就會猛烈地釋放出來。

  二是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因為沒有找到替代性的“錢袋子”,依然難以對高房價痛下殺手。今年以來,無論是各地出臺“限價令”變味成“限漲令”,還是在落實“一房一價”等具體政策上,一些地方政府的調控之手仍然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更耐人尋味的是開發商。面對不斷加碼的國家政策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觀望者有之,四處融資頂住不降價者有之,順勢調整者也有之。記者發現,這些能夠推出“日光盤”的開發商都在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

  以碧桂園為例,它向來以開發低密度大戶型住宅著稱,而此次南京碧桂園銷售現場打出的標語是“建老百姓買得起的好房子”,項目中有七成是140平方米以下的普通住宅,定價每平方米5000元左右,具備較強的吸引力。

  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介紹説,2010年碧桂園集團的凈利潤率為16.6%,住房銷售均價僅約為每平方米5000元。“最近房子的熱銷説明國家的調控起了作用,這個導向符合民生需要,也説明開發商只要建造出低價、高品質、節約土地的房子,就能受到市場和購房者的歡迎。”

  打破僵局需“堵”“疏”相濟

  針對樓市是否開始回暖的問題,專家們則有不同看法。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央行剛剛再次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各地的保障房還在快馬加鞭地建設,政府調控房地産市場的決心依舊,短期內靠少數幾家樓盤的熱銷來認定樓市回暖,並不合時宜。

  “最近樓市成交火爆主要是開發商以價換量的策略奏效。”地産評論人士張洪光説,5月是樓市傳統的銷售旺季,如果大量的住宅供應能夠按計劃推盤,房價穩中有降,那麼樓市成交量將會逐步回暖;如果房價未能出現實質性下降,甚至轉而上漲,那麼低迷的樓市或將遭受新一輪更為嚴厲的政策打壓。

  南京房地産開發促進會秘書長張輝表示,近來購房者熱情的再度釋放,其實從一個側面提醒社會:限購政策是“堵”,想方設法加大土地、商品房、保障房的供應是“疏”,而打破樓市僵局應該“堵”“疏”相濟。

  “房地産業依靠高杠桿、低利率的時代過去了,依靠房價持續上漲的盈利模式過去了,開發商要學會在正常市場環境下生存。”深圳市社科院城市營運中心主任高海燕指出,開發商應當告別一味追求利潤的“單向度發展”,在政府、社會和企業的宏觀坐標係中,尋求自身發展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