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結構性通脹”的背後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8日 19: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文/張晨

  從嚴謹的經濟學定義上説,通貨膨脹是指價格總水平的長期持續上漲。但“價格總水平”之於我們,猶如大象之於盲人,每個人能夠感知的只是它的一個部分。於是,“結構性”就成為了此輪通脹的“中國式概括”,每每見諸報端,“結構性”的概括似乎可以解釋一切與通脹相關的問題。

  然而,任何一次通貨膨脹都可以説成是“結構性”的,因為在通脹,眾多價格不可能在相同時間以相比例上漲。那麼,本輪所謂的“結性通脹”到底是一種什麼結構?是什麼塑造了此輪通脹的“結構性”?這樣的“結構性通脹”透露出了哪些較為隱秘的信息?或許這些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我們總是聽到這樣的説法:中國正在經歷的這次通脹,“結構性”特徵非常顯著。例如,在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所反映的商品中,食品價格的漲幅最為引人矚目,而家用電器、交通設備等製造業産品漲幅則相對有限,甚至有的還在降價。因此,此次通脹的“結構性”特徵就被簡單地概括為了“食品漲價”。

  然而,問題可能並不這麼簡單。如果此輪通脹僅僅是“食品漲價”,宏觀管理部門也大概不會如此緊張。若以CPI為衡量標準,本輪通脹事實上也並沒有那麼嚴重,去年以來,雖然CPI逐月攀升,但5.3%的月度最高漲幅不但遠低於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家,而且與中國2007年CPI的漲幅相比,也還有不少差距。

  雖然如此,不僅人們的通脹預期空前高漲,宏觀管理部門的緊縮政策也極其強烈。更為吊詭的是,此前針對食品中價格上漲最為猛烈的蔬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性的措施,而今甚至引發了“菜賤傷農”的局面,而物價上漲的整體形勢卻仍未改觀。

  可見,把此輪通脹的“結構性”特徵理解為“食品漲價”,並沒抓住問題的本質。

  實際上,本輪通脹最為顯著的“結構性”特徵在於——隱藏在消費品價格小漲背後的投資品價格的大幅上漲。

  最典型的投資品,如黃金等貴金屬、房地産、大宗商品期貨等的價格均有大幅上漲,有的品種甚至屢創歷史新高。一些“偏門”的投資品,比如古董字畫、珠寶玉器、紅木傢具等的價格漲幅也都令人咂舌。在消費品中,農産品由於自身屬性特徵,極易轉化為投資品,因而其價格漲幅也很大。大蒜、生薑、綠豆等價格瘋漲的農産品背後,都有投機炒作的影子。除了變身投資品的部分農産品之外,大多數消費品價格的漲幅都較為有限,表現為我國並不太高的CPI。

  那麼,是什麼塑造了本輪通貨膨脹這種“結構性”呢?貨幣主義經濟學家説: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也就是説,流通中的錢多了而商品沒有相應地增長,價格水平自然就會上漲。然而,在不同的條件下,不同的商品對於貨幣的“吸引力”是不同的,因此,在貨幣超發時,不同商品價格變動的程度也不相同。(詳情請見《新産經》2011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