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土地市場退燒能否帶動房價下行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8日 12: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一季度,城市地價總體水平增幅收窄。如果趨勢繼續,一些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將減少30%-60%。

  ●目前地塊的價格變動對房價的最終影響將會在一至兩年後體現出來

  與房價的僵持不下不同,近期部分城市土地市場的“退燒”要顯著得多——地價下行,溢價率走低,底價成交乃至流拍現象也有所增多,“地王”似乎正在遠去。業內關注:土地市場緣何“降溫”?“地市”的退燒能否帶動房價下行?“十二五”開局之年,土地市場的持續收縮“耐受力”如何、會不會在調控上“打開缺口”?

  調控深入土地市場降溫

  日前,上海迪士尼板塊的川沙C02-18地塊順利成交,樓板價為8980元/平方米;同一板塊內的川沙A08-03地塊,2009年的成交價曾達到14024元/平方米。這讓很多業內人士感慨:一線城市土地市場真的“降溫”了。

  杭州,出讓住宅用地共28幅,出讓金總額123.31億元,不及去年同期三分之二;北京,共成交土地60塊,出讓金總額為223億元,同比分別減少21%和55%……一線城市今年前四個月土地市場的表現,可以用“波瀾不驚”來形容。

  此前,中國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系統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主要監測城市地價總體水平為2945元/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價格為4349元/平方米,環比增長2.44%,同比增長10.23%,增幅均現收窄。有專家預測,如果這一趨勢得以繼續,一些城市土地出讓金的收入將比去年大幅減少30%-60%。

  中國指數研究院副院長陳晟説:“調控對土地市場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此輪調控,中央三令五申要求遏制地價過快上漲,國土資源部曾規定對招拍挂出讓中溢價率超過50%、成交總價或單價創歷史新高的地塊,需上報主管部門等,地方政府在供地時更為審慎。

  對房價影響將在一至兩年後顯現

  相關部門“控地價”的決心堅定不移。5月12日,國土資源部提出,在堅持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制度的同時,採用“限房價、競地價”“限地價、競房價”“綜合評標”等出讓方式,抑制居住用地出讓價格的非理性上漲。

  除價格外,今年土地市場的積極變化還體現在供應量和供應結構上。根據國土部門的計劃,2011年全國住房用地計劃供應量為21.8萬公頃,分別比去年的計劃供應量和實際供地量增加18.5%和72.6%。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和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計劃是17.13萬公頃,佔比78.6%,比去年提高2個百分點。

  如此形勢下,地市“退燒”能否帶動房價下行?“考慮到商品房的開

  發週期,目前地塊的價格變動對房價的最終影響將會在一至兩年後體現出來;而保障房用地的大量供應及保障房的大規模建成供應,則將直接影響市場對房價的預期。這些都是有利於房價合理調整的積極因素。”陳晟説。

  不過,“控地價”還不能與“控房價”之間直接畫上等號。房價調整是一個“系統工程”。業內人士建議,要讓“地市”“樓市”之間的調控效應實現良性互動,關鍵是要多部門在多個環節上落實調控政策,比如督促房企拿地後按規定及時開工建設、加大閒置土地處置力度,嚴管樓市“銀根”、嚴查房企捂盤惜售,促使房企更多地通過銷售回款實現融資等。

  觀點

  土地財政還能扛多久?

  “賣地”收入曾經是各地方政府重要的“糧草”來源。有些城市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可佔到地方財政收入的四五成甚至更多。一旦土地市場持續收縮、“賣地”收入大幅減少,再加上調控之下房地産開發及交易稅費收入的明顯下降,將對地方政府的“耐受力”帶來嚴峻考驗。

  在不斷收縮的土地市場面前,地方政府能“扛”多久,這關乎調控的最終成效。業內人士建議,應重新審視、界定房地産業的定位,通過考核制度、財稅制度等全方位改革減輕地方財政對土地市場的依賴,減少調控阻力,從根本上抑制“賣地衝動”和“地王之爭”。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