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8日 10: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4月份,新加坡和英國倫敦謀求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的消息接踵傳來,一直致力於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香港恐怕要面臨一場競爭。
全球最大人民幣資金池
2004年2月,香港的銀行開始經營人民幣存款和匯款等業務,但是因其他投資渠道有限,導致人民幣業務在香港發展緩慢。直到去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中銀修訂《香港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人民幣離岸市場獲得大步發展。
4月29日,首只以人民幣計價的證券産品匯賢産業信託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標誌香港人民幣離岸業務跨出新的一步。
香港金管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總額超過4000億元,形成全球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
一位長期觀察人民幣離岸市場的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香港人民幣存款當中70%至80%來自跨境貿易結算的資金。它們在香港沉澱下來,尋求獲利途徑。其餘20%至30%來自本港居民兌換的人民幣,以及內地遊客帶來的資金。”
人民幣債券在香港迅速發展,截至今年3月,總金額約800億元人民幣,發債體由原來的內地銀行擴展至香港本地、跨國企業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
建離岸中心,誰與爭鋒
“隨著中國貿易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會越來越大,這塊‘蛋糕’未來不是中國香港一個中心就可以吃得下去。如果可以有多個中心的話,對這個市場的發展將會更加有利。” 4月中旬,倫敦金融城市長白爾雅在上海説這番話的同時也明確表示,倫敦希望並有信心成為另一個人民幣離岸中心。而此時,新加坡已多次高調表示,要建設人民幣離岸市場。香港金融界一時議論紛紛,香港是否還能保持人民幣唯一離岸中心的地位?
“香港具備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特別條件,但中央並沒有給予本港專利,而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面對競爭實屬必然。”香港交易所主席夏佳理如是説。
毫無疑問,香港是有優勢的。國家支持是香港不可或缺的要件。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為降低對美元的依賴,加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密集推出一系列措施,建設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是關鍵一環。
香港還是內地對外貿易和投資的重要窗口,在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各方面都和內地緊密相連。目前內地透過香港的轉口貿易佔出口總量12.8%,總值約4000億美元,而內地透過新加坡的轉口貿易只佔1%,約300億美元。與新加坡競爭,香港還有更多的空間可以發揮。
有業內人士指出,香港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一哥”,但“一哥”不等於“唯一”。
仍有努力的空間
競爭畢竟存在。推進離岸市場成熟,香港仍有努力的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專欄)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最重要、最關鍵的方面倘差一步之遙,即資本項下沒有完全開放和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只要人民幣不可自由進出國境和不可自由兌換,那麼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就無法形成自主定價機制,市場發展的只能是一個又一個小小的人民幣離岸業務産品的試點。因此在人民幣可兌換性方面,香港仍需努力。
值得期待的是,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13日已經表示,中資證券機構香港子公司募集境外人民幣投資境內的“小QFII”相關配套制度已經初步形成,證監會將儘快推出。有觀察人士指出,擁有管理香港公募産品經驗的內地基金公司有望入圍首批小“QFII”名單,再下一步擴展受益機構備受矚目。
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指出,如果若干年後,人民幣在香港的存量達到數萬億元水平,佔香港貨幣總量的份額可能達到半數以上,如果人民幣繼續維持其強勢,而港元始終與美元挂鉤,勢必産生“貨幣替代”效應。“公眾愈來愈傾向於用人民幣而非港元進行交易及投資。在這種情況下,港元的前景如何?是否仍應堅持與美元挂鉤?是否應該完全棄港元而採用人民幣?”在“一國兩制”的香港,這些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香港金管局表示,人民幣離岸中心發展的大原則是與國家的相關開放步伐配合,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和內地在岸市場的循環和互動,來支持貿易、投資等實體經濟活動。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風險如何保持在可控,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本報記者 王昭)
● 鏈結 ●
離岸中心,也叫離岸金融中心,是指任何國家、地區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幣為交易(或存貸)標的,以非本國居民為交易對象,其本地銀行與外國銀行所形成的銀行體系。
通常各國的金融機構只從事本幣存貸款業務,二戰後,各國金融機構從事本幣之外的其他外幣的存貸款業務逐漸興起,有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因此成為世界各國外幣存貸款中心,這種專門從事外幣存貸款業務的金融活動統稱為離岸金融(offshore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