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三大頑疾困擾券商 並購重組業務被邊緣化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6日 21: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時報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相比首發(IPO)市場持續火爆,並購重組市場顯得不溫不火。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受制于並購重組項目利潤率顯著低於IPO項目、內幕交易頻發以及項目總量有限等因素,並購重組業務越來越被券商投行業務部門邊緣化,部分券商的並購重組項目組成員甚至被迫轉戰IPO項目。

  中國證券業協會上月下發的《證券公司相關專業能力評價指標(徵求意見稿)》提出,擬對並購重組財務顧問業務凈收入行業領先的券商,每年分類評價時擬建議監管部門予以加分。多家受訪券商有關人士均表示,儘管監管層早已明確表示支持企業並購重組,但受上述因素制約,並購重組項目短期難獲券商投行業務部門重視。

  並購重組業務邊緣化

  截至目前,成立並購重組業務部門的券商僅有10余家,具有保薦業務資格的券商則超過了70家。在成立並購重組業務部門的券商中,該項業務也基本被投行業務部邊緣化。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顯示,目前並購重組項目財務顧問的收費一般在500萬元~1000萬元,部分項目甚至低至100萬元。而IPO項目的收費普遍在3000萬元以上,如果加上超募資金的提成,部分大型IPO項目收費將超過億元。

  “並購重組業務的盈利水平和項目總量較IPO仍有不小的差距。”華南某券商並購重組部負責人不無感慨地表示,目前僅有少數大型券商成立了並購重組部。而在已成立並購重組業務部門的券商中,相關人才儲備僅為IPO項目人數的十分之一左右。

  不過,這並不代表券商開展並購重組業務的投入顯著低於IPO項目。證券時報日前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過半數投行首發業務通道的項目週轉率在8個月~12個月,這與並購重組項目週期基本相同。兩者不同之處在於,並購重組項目不需要保薦代表人參與,而首發項目必須有保薦代表人簽字。“投行項目最主要的成本是人力成本,從實踐看,並購重組的人力成本基本和IPO相當。”某中型券商的並購重組主辦人表示。

  同時,並購重組市場項目數量較少,成為券商相對不太重視該項業務的另一個原因。相對於開展得如火如荼且利潤率較高的IPO市場,去年滬深兩市僅有49家公司上報並購重組事項,其中46家公司獲得審核通過。據業界介紹,國外的情況恰恰相反,並購重組的項目數量和規模遠遠高於IPO項目。

  “在投行的地位越來越低。”上述中型券商並購重組項目主辦人不由地感嘆道,同樣幹得很辛苦,並購重組項目組的盈利卻不到IPO項目組的零頭,年終獎的發放也要靠高層領導的“感情分”。

  多重難題待解

  據了解,阻礙國內企業並購業務順利開展的因素較多,主要體現在並購重組杠桿資金缺乏、內幕交易較多、審批期限較長等方面,若涉及被收購方為國有企業,項目過會的難度將更大。

  並購重組項目涉及資金動輒過億元,甚至數十億元。而目前商業銀行對並購重組業務的信貸投放條件仍非常苛刻,民間資本進入國有企業並購重組市場仍存在障礙,其他杠桿資金來源更是缺乏,因此對自有資本的依賴極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並購重組的規模。而國外企業間並購重組的資金來源則較為廣闊。

  不僅如此,內幕交易也是並購重組的攔路石。深交所公司管理部公開的數據顯示,2008年~2010年,約1/3籌劃重大資産重組的上市公司停牌後以“條件不成熟”等原因為由退出重組程序。在這些所謂“條件不成熟”的背後,有相當部分原因是股票停牌前出現股價異動和異常交易,受到監管機構的核查和輿論的壓力。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由於監管層對於內幕交易查處力度較大,部分券商已經不再承攬並購重組項目,轉戰IPO項目。“除非已經停牌,公司高層已不再鼓勵承攬並購重組項目。”上述中型券商投行負責人表示,承攬並購重組項目後,監管層不僅要調查項目組成員,公司上層領導也在核查的範圍之內,這給項目組帶來很大壓力,再加上並購重組項目盈利與IPO項目差距較大,該公司並購重組項目組已在嘗試承攬IPO項目。(證券時報記者 李東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