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人民幣國際化可破解貨幣政策難題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6日 08: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5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再次上調各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回收流動性的決心非常堅決。由於近年來超預期的貿易順差規模和較強人民幣升值預期,進一步加快了外匯佔款的快速累積,這幾何級數地擴大了人民幣流動性。這種矛盾的操作方式不僅降低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增加了政策成本,還給經濟結構調整帶來巨大的負面挑戰。筆者認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是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人民幣國際化很有必要被納入國家競爭戰略。

  吉川元忠在總結日本金融戰略的教訓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發現,歷史上的經濟大國在其鼎盛時期都是世界的債權國。在這一前提下,最有利的結果是本幣成為國際貨幣,從而主導國際經濟關係,包括國際間的貿易、投資和其他跨國經濟活動。英國在19世紀,美國在20世紀後半期都是如此。吉川元忠認為,日本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卻由於日本政府的戰略失誤錯過了將日元推向國際的機會,以至日本明明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卻只能目瞪口呆地看著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美國的經濟令人炫目地更上一層樓,而自己只能陷入泡沫經濟破滅帶來的長期蕭條。

  進入21世紀,德國作為歐元區的中心,利用其龐大的經常項目盈餘為國外提供歐元貸款,成功地將國內的過剩儲蓄國際化。作為新興債權國,中國目前似乎陷入了與日本當年相同的困境。如何積極穩妥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避免重蹈日本覆轍,是中國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從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歷史來看,一國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需要具備相應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環境,如經濟規模、貿易規模、貨幣政策穩健性、幣值穩定性、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以及適宜的政策支持等。此外,對歷史的觀察發現,主要國際貨幣的國際化都是在經常賬戶盈餘的情況下進行的。債權國通過資本輸出,構建以本國貨幣為核心的國際資金循環體系,以此為基礎擴大本幣在世界範圍內的使用,最終使本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

  歷史表明實現貨幣的國際化需要通過資本輸出構建以本幣為核心的國際資金循環。一國通過適當形式的資本輸出,可大大增加境外對本幣的需求,使本幣獲得更多的國際市場份額。同時,本幣國際化程度的提高,為該國進一步擴大資本輸出創造有利條件。

  英鎊和美元的國際化歷程均印證了這一點。英國早在19世紀就通過貿易和海外投資將英鎊播撒到全世界。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根據其武器借貸法實施對歐洲的軍事援助,並採取美元結算等措施。戰後美國又實施了援助歐洲復興的“馬歇爾計劃”,這一規模超過130億美元的援助項目當然仍用美元結算,為美元最終成功排擠英鎊成為世界主導貨幣立下了汗馬功勞。

  無論從經濟還是政治實力來看,人民幣都已經初步具備了國際化的條件,市場對人民幣的使用已經有了相當的需求。人民幣之所以未能在國際上大規模地進行借貸,除了我們自身的主客觀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國際資本市場已被現有的強勢貨幣所主導。此次金融危機後,人們開始深刻反思美元本位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各國開始積極努力地改變過分依賴美元的狀況,建立更為穩定、多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提議一浪高過一浪。人民幣國際化迎來了一個難得的機遇期。如何抓住機遇建立人民幣的國際資金循環體系,是當前我們需要著力研究的重點課題。我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人民幣輸出和回流渠道的設計。

  一方面,要優化對外資産結構,開拓人民幣輸出渠道。目前我國對外資産中超過三分之二是儲備資産,對外直接投資和貸款在2008年底分別只佔對外資産的5.8%和3.7%,其中人民幣的部分估計微乎其微。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在危機中遭受重創,政府財政困難,金融機構和企業處境艱難;發展中國家由於發達國家去杠桿化、防範交易對手風險等原因抽回資金而出現流動性困難,急需外部資金。我們應該將“走出去”戰略與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結合起來,利用商品、服務和技術的輸出促進資本的輸出,鼓勵企業在“走出去”中使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為境外市場提供本幣資金,擴大人民幣的流通範圍。

  另一方面,要優化對外負債結構,促使境外人民幣有序回流。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