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陳志民:A股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急需提升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6日 07: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時報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為什麼A股市場

  不能擺脫博弈的宿命?

  證券時報記者:近期以來,A股市場走勢較為低迷,為什麼A股市場如此缺乏信心?您認為,困擾市場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陳志民:近幾年海外市場上的中資股牛股倍出,而A股卻始終擺脫不了博弈的宿命,能夠持續走強的牛股鳳毛麟角。在美國,雖然網絡股曾産生巨大的泡沫,但資本市場卻支持了新經濟模式的産生,孕育了許多網絡公司,比如百度、騰訊都已是3000億規模的公司。

  作為機構投資者,我們既感無奈,又覺汗顏。

  A股市場走到目前的困境,不是單方面的問題。2006年之前,矛盾的焦點都集中在股改上,現在的問題卻是綜合性的。為什麼在2001年-2005年期間在A股上市的企業誕生了如此多的牛股?而2006年後,儘管有了牛市,有了新興産業,卻很難見到“偉大公司”的身影?

  一方面,2006之後,資本市場房地産市場活躍了,市場的投機性太強,擾亂了企業家的正常心態,熱衷於股票投資、PE投資和地産投資的公司很難成為偉大的公司。另一方面,A股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缺失,也導致優秀公司的價值很難得到體現。

  證券時報記者:對於A股市場價值發現功能的缺失,機構投資者是否難辭其咎?

  陳志民:現在整個市場都充滿了博弈心態,公募基金也不能免俗。採取對行業很極端的配置策略,以及押寶重組股的做法,可能的結果是光輝一年,第二年就被遺忘,但這樣做可以贏得媒體的關注、持有人的追捧以及股東的認可。

  大家都要博出彩,導致基金的投資行為愈發短期化,投資邏輯也很混亂,買一樣東西很快又賣出,這種短線行為已經偏離了機構投資者的選股方向,更談不上實現價格發現的功能。這跟排名有關,也跟公募基金的機制有關。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公募基金正遭遇私募、信託、券商集合理財等其它理財産品的衝擊,而公募基金卻正在失去公信力。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的行為,將很難改變行業被動的局面。

  證券時報記者:産業資本的價值發現功能也較難實現?

  陳志民:A股市場的並購環節在制度設計上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産業投資者的價值發現功能很難實現,在成熟市場,市場定價功能出現錯誤時,産業投資者會出來糾正。一家公司的股價如果被低估,就可能被收購,但中國的收購程序非常複雜,産業投資者的價值發現功能較難實現。值得注意的是,股神巴菲特在近期訪談中談到了中國産業的並購價值。

  高市盈率發行可能毀滅價值

  需要各參與方共同解決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以來,新股頻頻破發,可能給發行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陳志民:海量發行不可避免會出現良莠不齊的情況。A股是一個封閉的市場,很難實現自身的平衡,在目前的制度環境下,過快推進完全的市場化條件是否成熟?當然,市場化方向是對的,但需要控制節奏,完善相關配套,同時做好投資者教育。

  新股持續破發,很可能導致機構不敢參與報價。也許有一天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很多新股缺少詢價對象,甚至發行失敗。過去在國內的發行價高,很多好公司願意在中國上市,如果發行價降下來,國內上市流程又相對較長,好公司可能選擇去國外上市。

  證券時報記者:部分2009年以來上市的中小板、創業板公司業績快速變臉,導致股價大幅下跌,高市盈率發行,是否隱藏風險?

  陳志民:2010年以來的發行市盈率的確偏高,如果按正常估值,有的公司可能只有發行價格的一半。而高市盈率發行帶來的最大問題是,很多企業可能只具備管理幾千萬上億資産的能力,而市場化發行一下子給了這些公司5、6個億的募集資金,這大大超出了公司的管理能力。結果這些資金不但不能創造價值,反而可能會毀滅價值。

  證券時報記者:在具體的發行環節上,存在什麼問題,應該怎樣改革?

  陳志民:首先,需要規範發行人和投行在詢價環節的信息披露,杜絕“忽悠”行為;其次,券商通常按超額累進制收取承銷費用,上市公司發行價越高,承銷費用越高,特別是超募的部分,券商可以拿到更高的提成,這樣,雙方都有動力高價發行。治理這個問題,一定要讓券商的承銷費用與上市公司的發行價脫鉤;再次,參與詢價的機構要理性報價。

  (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