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皮薩裏德斯: 破解住房就業“摩擦”需政府主動調整政策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6日 05: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記者 馬翠蓮

  本報訊 記者馬翠蓮報道 5月的上海,生機勃勃,群賢畢至。5月14日,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經濟學院教授克裏斯托弗皮薩裏德斯(Christopher A.Pissarides)抵滬,這位德高望重的經濟學家在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圍繞經濟發展中就業動態性對政策的啟示發表了主題演講。

  目前,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除了GDP增長,中國人更加關心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平與完善的社會制度,更加關注如何解決國人在教育、就業、住房等方面出現的“摩擦”。

  皮薩裏德斯在演講中指出,勞動力市場不能像商品市場一樣快速出清。這是由於人口流動有許多成本和不確定性,而且不同的工作有着巨大的差異,人們流動到不同的地方去幹不同的工作,需要一個較慢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摩擦”。

  皮薩裏德斯認為,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勞動力的再分配如果不順暢,就會導致失業率的提高。當然,這也不利於産業結構的調整。在就業者的流動過程中,存在着很多壁壘。“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人口,要向大城市的工業行業進行轉移,需要在當地定居,需要租房、買房,而房價又很貴,在這方面就存在壁壘。”

  面對各種勞動力流動的壁壘,需要政府主動調整政策,加速勞動人口的流動和再配置。皮薩裏德斯認為,在農村勞動力向第三産業轉移的過程中,政府必須提供相應的政策扶持以確保勞動力市場的順暢運作。“政府發揮作用制定好的政策,而好的政策可以幫助人們更快地找到合適的工作,加速社會經濟的轉型。”

  在住房方面,皮薩裏德斯指出,政府應該推出更好的住房政策,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住房。“但保障性住房的規劃一定要小心,要避免形成‘貧民窟’,不能讓保障性住房和主流社區分隔,相反二者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