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5日 22: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導報
經濟導報記者 王迎波
從濟南到北京1.5小時、到上海3.5小時,即將開通的京滬高鐵,拉近了濟南與北京、上海的距離。
一邊是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一邊是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經濟圈,地處中間的濟南,在“黃藍”兩大國家戰略的支撐下,能否擔當起支點的重任,在各種産業、資本和資源必將蜂擁而至的關頭,濟南面臨著打開經濟發展空間的歷史性機遇。
作為經濟大省山東的省會,濟南將走向何方?又面臨著怎樣的城市角色選擇?經濟導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濟南註定不是看客
近兩年來,必將對山東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的“一黃一藍”兩大國家級戰略相繼閃亮登場,但作為山東省會的濟南卻置身事外。在今年的濟南兩會上,“濟南是否會被邊緣化”的話題一度引起與會者的熱議。在百度貼吧上,甚至有不少網友不無擔憂地説,“濟南會不會被青島甩開、落下?”
山東社科院副院長、導報特約評論員鄭貴斌認為,未納入“藍區”和“黃區”不意味著被邊緣化。“藍區”最重要的、真正的意義在於海陸統籌,主體區和聯動區統籌聯動。濟南作為聯動區內的重要成員,應該主動對接,積極融入,盯著佈局和變化尋找機會。因為在“藍區”的發展過程中,機會是共享的,特別是大項目、大市場格局已經跨越了行政區域的限制,通過信息化和虛擬化,將整個山東凝為一體,共享此次藍色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黃藍”國家級戰略,還是京滬高鐵,都有著濃郁的政府主導背景。作為山東省省會濟南,憑藉自身的優勢,註定不會是配角。
山東大學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導報特約評論員楊風祿教授表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濟南也去與半島城市競爭海洋、造船等産業,那麼濟南註定會被邊緣化———根本不具備這方面的優勢。
京滬高鐵實際上是一個紐帶,楊風祿説,高鐵的意義在於將“黃藍”區與京滬經濟圈對接,而這條黃金陸上通道的山東橋頭堡就是濟南。
需更高城市定位
作為山東省的政治中心和區域經濟中心,濟南的定位似乎早已明晰。山東經濟學院財政金融學院院長、山東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志元認為,“一藍一黃”兩大國家級戰略,再加上下個月開始運行的京滬高鐵,將是濟南的重要機遇。
濟南是京滬高鐵沿線的重要節點城市,這註定會讓濟南獲益良多。張志元表示,京滬高鐵將連接起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與長三角經濟圈,使往來其間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快速循環輻射。山東作為兩大經濟圈之間的重要節點,不僅要承載起新中心的地位,還會成為這種輻射作用的直接受益者,演變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山東的産業結構也能與京滬兩大經濟圈形成互補,産業集群分工將更加明晰。
張志元告訴導報記者,濟南應該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早日實現濟南都市圈,形成大濟南的概念。從城市建設、城市面貌、發展環境、成長空間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看,濟南目前不僅落後於廣州、杭州、南京等與山東經濟同處一個等量級的經濟大省省會,即使與地處中部的武漢、西安、鄭州相比,濟南也沒有太多優勢可言。
金融業是突破口
張志元告訴導報記者,他剛剛接手了省裏的兩個重大課題:“黃藍”戰略統籌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研究。實際上也就是將此前的“一藍一黃一圈一帶”四大戰略統籌發展,重點突破。解決沒有納入“黃藍”兩大國家戰略的區域如何發展的問題,濟南的優勢在於政治、金融、文化和人才儲備等,濟南的發展方向將是承接“黃藍”兩大戰略區域的總部基地、信息技術和人才中心,以及現代服務業的基地。
張志元認為,“一圈一帶”急需破題,要以産業集群為抓手,強勢帶動,向現代産業集群邁進。發揮濟南工業基礎好的優勢,培育一批千億元以上的大企業和大産業集群,佈局戰略新興産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發揮濟南對周邊地市乃至沿黃和中原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形成一個以濟南為中心,包括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等6個城市在內的都市圈;發展高端服務業,尤其是金融産業、文化産業和旅遊業,培育文化旅遊企業,做強“好客山東”品牌。避免都市圈內相互競爭、各自為戰的內耗,發揮出區域集群效應,形成競爭的合力。
楊風祿認為,濟南的發展要有大格局和包容性,差異化和錯位競爭是濟南的出路。成為山東乃至周邊省份的“心臟”,看似沒有太大關聯,但是誰也離不了。濟南應該與周邊城市産業互補、市場互動、資源互用、體制互融、政策互通,在扶持周邊城市發展的同時,實現濟南産業升級,逐步確定總部基地和信息技術以及人才中心地位。
濟南該如何選擇城市功能定位?突破口在哪?
楊風祿表示,濟南要利用京滬高鐵開通帶來的物流、資金、人才、文化、科研等區位優勢,逐步滲透進“藍黃”兩大經濟區,做“藍黃”兩大經濟區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