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張斌
今年斯諾克世錦賽,十幾天的賽事在全球累計吸引了2700萬人次的電視觀眾。而另外一個報道稱,單是半決賽小丁與小特的對決,中國市場就貢獻了3000萬電視觀眾,在電視屏幕前守候直至深夜。
而此次賽事轉播期間,有個吸引眾多觀眾的小插曲——解説員姜毅發起了一項有趣的小活動,為丁俊暉起一個合適、響亮的綽號。此一動議不難理解,這麼多年了,我們早已熟悉了“皇帝”、“火箭”、“巫師”等等雅號,在現場和電視直播中,無數次地被呼喚。
斯諾克迷們很配合,幾天之間就創造出了二十多個小丁的綽號。既有大國意識的“中國龍”,也有大量網絡色彩極其鮮明的家常創意——“暉太郎”、“丁海神針”、“庖丁”、“釘子”、“丁丁”等等。小丁的媽媽傾向於“中國龍”,我親自問過小丁,他最願意接受哪個?小丁略帶調皮地選擇了“暉太郎”,我找準機會緊跟一句“你同意嫁人就嫁暉太郎嗎?”小丁聰明,悄然遁去了。
估計姜毅還會執著於此,遲早要給小丁一個伴其一生的響亮綽號。暫且按下小丁不表,今天借此聊聊運動綽號這個話題。稍有資歷的體育迷對於綽號的記憶如數家珍,從“貝利”到“大鯊魚”,從“魔術師”到“卡卡”,從“老虎”到“大炮”,絢爛多彩。貝利時代,葡語世界裏的足球明星們大多不是以真名示人,綽號替代一切,護照上的名字足足能列上兩行之多,而日常呼喚再簡單不過。
世界之大,學科研究無奇不有。美國大學中居然有學者專注于研究體育明星的綽號歷史,學者們自豪地將這一體育文化傳統定義為“藝術”,上世紀二十年代,運動員擁有綽號的風尚達到巔峰狀態,一場棒球比賽的出場隊員名單看上去活像是密電碼。還記得《奔騰年代》那部電影中表現的賽馬場景嗎?每一匹駿馬都有一個我們幾乎無法理解的綽號昵稱,就像是外國人無法完全讀懂“颯露紫”和“什伐赤”一般,那是我們唐代“昭陵六駿”的雅號。學者們統計,從1871年至1968年間,美國各大職業聯賽中有28.1%的運動員有過鮮明的綽號,其中最為流行的三個名字分別是Lefty(左撇子)、Red(褐色頭髮)、Doc(博士)。到了五十年代之後,綽號已經不再像過往那麼流行了,但是親朋好友、記者或者隊友還是樂於給他們喜愛的運動明星送上一個雅號,當商業化迅猛來臨之後,贊助商或者球鞋製造商則樂於球星們有一個響亮的綽號,那樣與目標人群的溝通會自然順暢很多。
凱爾特人隊的前鋒格倫 戴維斯有個雅號——“大寶貝(Big Baby)”,在他的朋友圈子裏和職業賽場上,這個名字幾乎已經完全取代了他的大名,很多朋友居然忘記了他的真名。而這個名字的緣起是格倫小時候愛哭,媽媽隨口就給兒子送上了這個創意不足的昵稱,沿用至今倒也有了幾分情趣。可是,新一代的職業運動明星們越來越沒有了獲得超級綽號的禮遇了。學者們認為,以往最喜歡為運動員們起綽號的是記者和電臺解説員,在沒有電視直播的時代,受眾往往無法將名字與形象完全關聯在一起,為了便於記憶和突出特徵,“左撇子”和“褐色頭髮”也就營運而生了。如今,受眾不僅可以看到具體的電視形象,加之互聯網上更加豐富的視頻展現,一名運動員的想象空間已經幾乎蕩然無存了。
截至去年,美國職業體育聯盟中還在使用綽號的運動員比例不過8.1%了。有一種觀點認為,之所以綽號的風尚減去,也與各個聯盟的國際化趨勢有關,大量的海外球員在美國沒有前世,今生的綽號也就難了。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