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人民時評:免費午餐期待政府接棒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1日 06: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張 鐵

  如果能促成政府、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更大範圍內的良性互動,這一計劃可能成為政府與民間協同共治的範例

  3元,是一瓶飲料的價格;3元,也是貧困山區小學生一頓午飯的花費。3月以來,由一些媒體人發起、眾多網友參與的“免費午餐”計劃,在網絡上匯起一個又一個3元,在為這些孩子們捧出盛滿愛心的免費午餐的同時,也拋出了“民間慈善力量到底有多大”、“民間慈善究竟能走多遠”的懸念。

  短短兩個月,“免費午餐”計劃已經募集了近兩百萬善款,讓7所學校的孩子們受益。“微公益”的“大效益”,讓人感動振奮。它又一次印證,撫慰傷痛、救濟困頓,是許多普通人最樸素的心願。正如詩人所言,“如果能解除一個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種酸辛/幫助一隻昏厥的知更鳥/重回巢中/我就不虛此生。”細微善行的匯聚,又豈止是讓鳥兒重回巢中?它有著溫暖整個社會的力量。

  “免費午餐”的背後,顯現的是一些新慈善理念的確立、一種新運作模式的探索。從公佈善款數量、組成監督團隊、多人校驗支出等措施中,我們看到,媒體的手段、制度的保證、透明的程序,正在給慈善注入強大的正面力量,激活那些蘊含于普通人的慈善之力。慈善不只是有錢人的事,也不只是單向度的捐款捐物。

  然而,恰恰是這種“力量”的增大,讓第二個懸念開始加重。

  近日,“免費午餐”的活動組織人發佈了23張支出收據,每張上都摁有手印。儘管有一些制度化的探索,但隨著參與者日益增多、收入支出更加複雜,資金籌集、管理和監督,都已經不是原始的契約方式能支撐的。而且,不具備獨立法人身份的民間公益組織向社會募款,也難免非法集資之嫌。這一問題,也是去年“壹基金”曾經面臨過的困境。

  這種困境,既反映了我國慈善制度還不夠完善,也説明民間慈善雖可以打補丁、但無法替代政府某些職能。免費午餐背後隱含著營養權這項基本的權利,它與生命健康權息息相關,也關乎社會公平公正、長遠發展。提供物質上、經濟上的支持,提供保障這一權利的法律程序和服務,本是政府應盡之責。正因此,“免費午餐”若想覆蓋更多學校,溫暖更多孩子,當下尤其需要政府“給力”。

  當然,政府接棒,不等於社會放手。民間慈善,是社會救濟的重要渠道、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更何況,在免費午餐之外,還有營養早餐、平安午覺等行動;在山區學生之外,還有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群體。不僅是免費的午餐,也不僅是孩子們的營養權、發展權的保障,更是整個社會的公平公正,都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攜手努力。

  據媒體報道,“免費午餐”計劃已開始與公募基金合作,廣西、湖南等地政府也正積極推廣類似項目。如果這一計劃能促成政府、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在更大範圍內的良性互動,就不僅僅是解決孩子的午餐問題,更可能成為政府與民間協同共治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