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學者稱中國經濟面臨未富先老 增長質量亟待提高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7日 16: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英才》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文|鐘偉 出處|《英才》雜誌2011年5月刊

  人類經濟增長是否有其極限?1968年的羅馬俱樂部認為有,大部分經濟學者認為沒有。

  那麼,中國經濟增長是否有其極限?大部分經濟學者認為中國經濟仍將維持30年左右的高速增長,我認為這種樂觀或許是被過去的輝煌灼傷了眼睛。

  曾經,中國經濟的長足增長令人對其未來充滿信心,我也一度如此認為。但北京奧運會之後,一種巨大的陰影逐步在我內心瀰漫,使我陷入杞人憂天式的困惑:吞噬資源的粗放增長、加速老齡化的人口以及過度污染的環境,是否可能導致中國經濟未盛先衰?

  保障資源供給是經濟增長的命脈,“金磚四國”概念的提出、發展以及被認同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改寫著全球有限資源的分配版圖。

  如果以美國和歐元區經濟為一方,中國和印度經濟為另一方,不難看出,目前美歐的GDP總量接近30萬億美元,人口接近7億,而中印GDP總量約6萬億美元,人口超過25億。不過分地説,歐美目前耗用著全球實體經濟資源的約一半,金融資源的約2/3。如果中印不改善其增長質量,我們難以想象中國和印度人均GDP分別達到1.5萬美元和4000美元時,對全球資源的需求將會是多麼巨大。

  考慮到中印迅猛的經濟增速,兩國實現經濟翻番僅需約8-10年,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技術進步難以顯著提升。因此,要麼歐美願意降低其對全球資源的佔用,要麼中印極其顯著地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否則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就不是再平衡的問題,而是是否可持續的重大挑戰。

  人口問題同樣牽動著新興大國的敏感神經。

  聯合國1956年頒布的《人口老齡化及其經濟社會含義》,給出了老齡化的定義:一是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二是14歲及以下兒童人口占總人口的30%以下,三是老少人口比例在30%以上,四是年齡中位數在30歲以上。一般而言,現在的社會大多把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或者6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作為老齡化社會的標誌。

  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在1999年進入了老齡化國家行列。那一年,中國65歲和60歲以上老人的佔比分別超過了7%和10%,14歲以下人口占比僅22%。一般估計,在2020和2030年兩個時點,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將分別超過16%和22%,人口峰值則會在2025-2030年之間出現,約為14.5億。下一次生育高峰何時出現仍然叵測。

  把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放在全球背景下觀察,意義立現。

  在可預見的未來20年,全球人口仍然將延續每12-15年增加10億人的速率,這使得全球資源、環境和人口的關係日益惡化。以日本做比較樣本,日本進入老齡化社會是1970年,到1995年老年人口占比翻番,期間社會保障支出增加了25倍。中國目前的人口結構可能和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日本相似,但人均GDP和當時的日本則相差懸殊。種種跡象表明,和日本相比,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和供養系數的上升更快,總和人口出生率更難提高。銀發浪潮來得如此迅疾,以至於留給中國經濟增長轉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的斡旋時間已非常跼踀。

  其他一系列重大問題同樣可能令中國經濟陷入大麻煩。

  例如,中國經濟目前儲蓄率高達52%,這是經濟高速增長和人口紅利共同造成的,能否善用這些豐年成果以應對未來?再例如,中國人均水、耕地、森林、草地等如此有限,能否善待自然生態使其不至於不可逆的惡化?這些都屬未知。

  資源、人口和環境很可能使中國經濟在未來10-15年間未富先老,未盛先衰。也許中國在未來人均GDP勉強達到日本目前的約1/3時,便後繼乏力,並以比日本當年更快的速度下滑。

  (作者係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