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4日 2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本報記者 晏琴報道
在一些西方輿論看來,中國趕超美國似乎已毫無懸念,而且趕超的時間越來越快。近日,“趕超美國説”又有了新注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發佈的報告將這一時間提前到了2016年。
這一速度大大快於人們先前的預想。多數分析師認為,美國讓出最大經濟體地位將在數十年後,即使最看空美國經濟的人士也認為那會在本世紀20年代中期。
IMF的報告指出,中國經濟總量將於2016年從現在的11.2萬億美元上升至19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8%。美國經濟總量將從現在的15.2萬億美元增至18.8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的份額滑落至17.7%。
依據這些數據,IMF預測,無論誰贏得明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他都將成為“最後一位”領導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總統。
中國趕超美國的速度能夠如此之快嗎?此消息一齣,中外分析者就紛紛提出了質疑。在他們看來,單一維度的描述不是反映現實,而是扭曲了現實。
“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微博專欄)對《中國産經新聞》記者表示,IMF的預測方法並不準確,與現實有差距。在報告中,IMF對國內生産總值(GDP)的計算按照購買力平價(PPP)進行,而當前比較中美兩國的GDP時大多按照當前匯率計算。用購買力平價指數計算出來的中國GDP較匯率法計算出來的GDP表現更為出色。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以去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為例解釋説,去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年均市場匯率約為6.77,而根據購買力平價所得出的匯率卻是4.066元人民幣就相當於1美元。兩者差距可見一斑。這也是為何有些報告稱中國2010年GDP為5.87萬億美元,而有些報告卻稱中國GDP為10萬億美元的原因。
與此同時,包括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沃爾夫以及曾經成功預測美國金融危機的魯比尼博士等在內的一些美國學者也對其進行反駁:用PPP來評估GDP的總量,顯然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中國的實力幾乎肯定會在未來幾十年內增強,但在總體實力上卻無法很快超越美國。
分析者指出,IMF此番“唱衰美國炒熱中國”論調的背後,不乏政治意圖。
“此次報告的曝光不排除有‘捧殺’中國的因素。”大多國內專家分析,由於美國在IMF擁有唯一的否決權,因此該組織一直被詬病為不折不扣的“美國政治代言人”。而今,IMF炒熱中國經濟的時間點,恰逢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戰幕拉起和中美戰略對話在即的背景下。此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撥快“超越”鐘,其深層含義可能是要求中國以一個大國身份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為人民幣匯率、經貿關係等議題交鋒做鋪墊。
事實上,這不是海外機構第一次“熱捧”中國。“G2”、“中國模式”、“經濟規模將超美國”……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世界對於中國的種種猜想層出不窮。觀察者們提醒,對於國際熱捧,中國應當警惕。
“我們要吸取日本被‘捧殺’的經驗與教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騰飛對《中國産經新聞》記者表示,上世紀70年代,西方世界對日本的吹捧一點都不亞於今天對中國的態度。當時,日本與美國經濟的差距已縮小,在經濟高速增長和媒體的過分渲染下,日本的國民信心急劇膨脹,隨著膨脹的股市和房地産泡沫相繼破裂,導致日本陷入了長期停滯。騰飛指出,中國切不可重蹈覆轍。
有趣的是,日本《每日新聞》此前發表的一篇題為《“捧殺”中國的權宜之計》的文章也提醒説:美國方面看起來有意讓出主角的位置。然而,這只是美國捧殺中國的權宜之計。幾年後,即使中國肆意膨脹的氣球爆炸了也無所謂,到那時候,估計美國早已變得強大,不會再去理會中國怎麼樣。
“對國外吹捧中國的聲音需要冷靜鑒別。”騰飛表示,儘管中國的經濟崛起和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的確使人感到驕傲,但更為重要的是必須保持冷靜的頭腦,看到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著的巨大的挑戰,比如核心技術缺失、人均GDP不高、房地産泡沫,中國在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欠賬還很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