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4日 11: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編者按:今年4月以來,國內部分蔬菜滯銷,蔬菜價格暴跌,農民賠掉不少錢。在變幻莫測的市場面前,農民在整個産業鏈中的弱勢地位暴露無遺;在這輪菜價風波中,單家獨戶的農業生産經營,同樣顯示了其弱不禁風的疲態。那麼,美國的農産品市場如何保持價格穩定,他們的農民又怎麼抵禦市場風險?我們的報道,或許能提供一個新穎的角度。
一人種地數千畝
在我國,一個人種植100畝地已屬罕見;但在美國,一個人種植五六千甚至上萬畝土地的情況比比皆是。最近,記者飛赴美國實地探訪發現,美國的農夫一年只有2個多月的時間花在土地上,不僅如此,他們同時也是機械師、會計、投資者,有的甚至已是“千萬富翁”。
美國的農業模式適合移植中國嗎?美國農民的今天,是否中國農民的明天?
3月的佛羅裏達州溫暖如夏,美國一年一度的農産品經典年會在海濱城市坦帕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農場主和各大糧食協會的頭頭們會聚,交流著對市場的看法,農場主們敏銳地捕捉市場信息,試圖從中尋找任何能幫助預測糧價走勢的蛛絲馬跡。
在會場,記者隨機發放問卷,調查了近10位農場主,發現他們的農場規模大約在3500畝至2.5萬畝之間。據會議新聞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與會農場主們的農場平均規模約為1.4萬畝。來自美國奈伯拉斯卡州的女農場主黛比的農場只有3600多畝,不過與她同行的格雷格則表示,自己的農場規模比較大,達到2.4萬畝,一半是買來的,一半是租來的。土地採取輪作的方式,1.2萬畝種玉米,1.2萬畝種大豆,全靠自己和兩個兒子耕種,只在農忙季節雇一個工人。
鮑爾 傑斯基是伊利諾伊州格蘭迪縣的一個農場主,農場規模在2.2萬畝左右。他表示,自己的兩個兒子在芝加哥上班,土地全靠自己夫婦和妻弟夫婦四人種植,只在收割時節請兩個工人幫忙。
美國農業部首席經濟學家格勞伯對記者表示,目前美國大約有200萬的農場主,其中大約只有15%的農民是專職的,他們生産85%的農産品,其他農民是兼職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其他工作。
收入堪比中産階級
在美國,農民家庭年收入十幾萬美元,可與城市中産階級媲美,而生活卻比城市上班族更加自在。鮑爾説,去年秋天産量不是很理想,但談起自己的收入,他仍一臉驕傲:“由於農産品價格大漲,去年我們的收入翻了倍。”2.2萬畝土地給他們兩家人帶來了50多萬美元的收入。如果將機器維修、折舊費等全部花銷去除,鮑爾和唐納夫妻兩人去年的凈收入是11.5萬美元。
唐納 傑斯基告訴記者,就去年的收入而言,即使在美國中産階級中,他們的收入也不算少。事實上,經過多年的積累,鮑爾夫婦買了2200畝土地,如今,這些土地價值160萬美元左右。
而格雷格顯然已經依靠種地成為“千萬富翁”。在過去30多年裏,他會將自己的積蓄用來買地,目前自己擁有的1.2萬畝土地,都是自己分批買入的。如今,土地的租金每年可以高達每畝33美元~50美元。如果賣的話,這些土地的價格在每畝660至800美元。記者算了一下,他擁有的1.2萬畝土地,價值高達900萬美元左右,顯然已成為千萬富翁。
天天盯著期貨價格
鮑爾農場的生産機械和穀倉的投資,需要約150萬美元,而每年生産經營所需的日常花費,一年需要200多萬元的經營投入。他們如何獲得如此大的投資資金呢?
鮑爾介紹,他們種地需要的大部分資金是從銀行貸的,幾乎所有農場主都會和兩類銀行合作,一類是小型的私有商業銀行,另一種是叫做農業信貸體系的合作銀行。日常的營業貸款一般會向小型私有商業銀行借,購買機器、建倉庫和土地所需的一次性投入,則會向農業信貸體系借長期貸款。
“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學習了解市場,還會到處參加協會組織的活動,以了解最新的信息,儘量降低生産成本和提高銷售價格。”鮑爾説。他介紹,該地區活躍著五大糧商,他們每天都會進行三次報價,出售糧食時他會和糧商們討價還價,比較價格。
為了儘量提高出售價格,鮑爾表示,他每天都會看期貨價格,並在價格較高時通過期貨市場提前賣出尚未收穫的産品,鎖定價格。
他介紹,因為價格好,目前美國70%的農民已經賣掉了存貨,不過他去年收穫的大豆、玉米,有80%被儲存起來還未進行交易。“我看好中國還會購進玉米,價格還會上漲。”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農場主都和鮑爾一樣,會利用期貨市場鎖定價格,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農場主們是一支活躍的力量。美國玉米種植協會行政總裁理查德 托爾曼告訴記者,美國農民每季度都出售農作物,以便平均價格。同時,農場主也投資期貨以對衝風險。
(據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