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3日 14: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晚報
《小康》雜誌發佈宜居感受調查結果 對環境滿意者不足四成 空氣質量最需要改善
全國各級城市的交通狀況已十分嚴峻,超四成受訪者表示上下班遭遇的堵車情況“非常嚴重”或“比較嚴重”。在一線城市,過半居民飽受堵車之苦。
4月,小康雜誌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和其他城市開展了“中國城市居民宜居感受大調查”。今天下午,《小康》發佈該報告。
結果表明,接受調查的1044人中,只有不到四成人對所在城市總體環境給予“好”評,近七成受訪者將本市空氣質量不良歸咎於“車輛太多造成汽車尾氣污染”。
空氣質量、飲用水水質、城市噪音、交通擁堵和垃圾管理,被認為是目前中國城市環境急需改進的五個方面。
調查 堵車
一線城市居民 過半為堵車發狂
機動車的發明是為了讓出行更加快捷,可現實正朝著事與願違的方向發展。
調查顯示,超四成受訪者表示上下班堵車狀況“嚴重”。一線城市尤為糟糕,認為堵車嚴重的受訪者高達半數以上,其中16%的人認為堵車狀況“非常嚴重”。
對於交通的改善,城市居民的願望十分迫切。調查中,受訪者最擁護的三項改善措施是:發展公共交通、道路規劃更加合理和公車改革。
2009年,中國已成為世界汽車産銷第一大國。至2010年9月底,據公安部交管局發佈的信息,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1.99億輛,與1980年相比,增加了25倍。
●建議
發展公共交通 減低對私家車依賴
中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總幹事李波認為,交通擁堵,是由於城市把道路資源和出行方式過多地向機動車出行方式傾斜造成的。機動車享有絕對的路權。而作為行人,作為騎自行車的低碳出行者,在街道上就像二等公民,近在咫尺的地方卻要跳上跳下繞大遠。
李波説,城市道路資源有限,怎樣讓有限的道路資源發揮最大的通勤作用,讓道路的流動性更好,這就決定了要在公共交通方面必須做得更好。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大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還相當低。
從人的尺度考慮,宜居城市應建設一個完整的公交優先交通系統,減低公眾對私家車出行日益嚴重的依賴。杭州公共自行車解決公眾出行“最後一公里”的模式非常值得其他城市參考。
調查 其他
空氣質量不良 汽車尾氣是主兇
機動車數量飆升帶來的另外一個城市之痛是空氣污染。
清新的空氣是人們的生存所需。但據調查,只有32.8%的人對所在城市的空氣質量給予“好”評。近七成人將本市空氣質量不良歸咎於“車輛太多造成汽車尾氣污染”。
另外,“垃圾污染”問題從去年排名第四提高到了今年的第二位,認為自己受到垃圾污染的受訪者高達67.2%。
調查發現,一方面,人們的垃圾分類習慣還有待培養。不到兩成的受訪者表示在生活中有將垃圾分類的習慣。另外一方面,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尚未形成。
●分析
宜居是城市發展的底線
著名城市專家、教授連玉明曾經指出,宜居是城市發展的底線。城市經濟無論發展得多好,如果違反了宜居的底線和環保的紅線,都不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
在中國,城市化是一個口號和夢想。
麥肯錫公司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將有超過66%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國將出現221個1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23個5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以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武漢、重慶和南京等8個人口超過1000萬的巨型城市。
但在憧憬“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同時,或許更要認識到,“中國速度”引領下的城市化進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未來的二三十年,在中國的城市化過程中,如果不能解決好人居環境,以及和人居環境相關的居住、出行、垃圾等問題,那我們的城市化就是一個作繭自縛的噩夢。”中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總幹事李波稱,“公共政策必須在危機中把握機會,作出超前的判斷——中國的城市必須是低碳的、宜居的,除此別無選擇。”
本版文/記者 李洪鵬 製圖/周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