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康師傅偷工減料變相漲價 壟斷抬價成合法(圖)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30日 18: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老版康師傅橙汁飲品瓶底的凈含量標識顯示,新包裝(左)比老包裝少了50毫升。

  編者按:康師傅每日C系列産品橙汁、紅葡萄、水晶葡萄等更換了新包裝,從500毫升“瘦身”到450毫升,但價格卻仍然不變,網友指責其變相漲價。康師傅此種隱性漲價,從某種程度上説,剛好鑽了法律空當,將壟斷性漲價變為“合法”的調整行為。

  減量不加價:康師傅“瘦身”有道

  記者在上海徐匯區多家好德、羅森等便利店看到,康師傅每日C系列産品橙汁、紅葡萄、水晶葡萄等已經更換了新包裝。換裝之後,每瓶容量由原來的500毫升減為450毫升。記者注意到,雖然飲料的實際容量“縮水”了,但是貨架上的標簽依然寫著500毫升,價格也仍維持原來的每瓶3.1到3.5元的水平。

  針對“變相漲價”的指責,康師傅華東區相關人士對記者承認,旗下果汁陸續從500毫升“瘦身”到450毫升。

  記者調查發現,其實“明瘦身暗漲價”的策略並非新聞,仔細回顧康師傅旗下方便麵、飲品等目錄即可發現,商家對此手段早已爐火純青。

  2007年7月,康師傅、統一、今麥郎等10多家知名方便麵企業攜手上調價格,平均漲價幅度達到20%。隨後,發改委宣佈此次方便麵漲價屬於價格串通行為,違反了相關法律。“明漲”被制止後,康師傅再度使出拿手的“減量不加價”手法,其中,紅燒牛肉麵從90克減重到了85克,“縮水”幅度超過5%。

  康師傅縮水:從“加量不加價”變為“減量不減價”

  在西安市南郊的一家大型超市,由於夏天將至,各大飲料廠商備足了貨源。打算在即將到來的炎炎夏季,好好的賺上一把。然而,記者在眾多的飲料品牌中發現,個別飲料拋棄掉了以往“加量不加價”的做法,玩起了“減量不減價”的把戲。

  記者看到,這四款果汁飲料是由康師傅西安飲品公司生産的。飲料瓶頂部打印著的2011字樣,説明這是新款包裝。

  僅僅換了一個包裝,就由以前的500毫升每瓶,縮水到了目前的450毫升一瓶。價格卻和以前持平。看來,這種“減量不減價”以及“減量不加價”的隱形漲價方式,正在被精明的生産廠商所沿用著。

  康師傅:餛飩不漲價,皮裏抽肉

  由方便麵、日化用品、餅乾等“領銜主演”的又一輪消費品漲價潮,在國家發改委的“約談”介入下,康師傅等企業宣佈暫緩漲價告一段落。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康師傅方便麵漲價計劃剛被叫停,其飲料又以“瘦身”10%的姿態上架,而這種“變相漲價”的行為實為一些企業的老把戲,這似乎應了民間一句俗話:餛飩不漲價,皮裏抽肉。

  有分析指出,雖説市場經濟中,企業有自主權,迫於成本壓力,適度上調價格也可以理解。但廠家如此頻繁漲價,就不是成本推動能解釋的了。雖説現在的原材料價格上漲確實比較明顯,但消化到終端産品,未必有這麼高的漲幅,生産企業借著“通脹”的名義跟風搭車漲價,其實是希望實現更多的利潤。

  康師傅3月末發佈的2010年年報顯示,2010年內集團總營業額同比上升31.50%至66.81億美元、集團毛利上升7.96%。康師傅在年報中稱,在原材料價格異常波動及激烈的市場競爭等外圍環境下,該集團仍成功實現連續六年營業額及EBITDA達到雙位數字增長的目標。

  手段隱蔽消費者難發現

  “原材料價格上漲,市場競爭激烈,是不少商家選擇隱性漲價的主要原因。”北京東方艾格農業諮詢有限公司分析師陳靜説。以康師傅每日C系列為例,産品屬於低濃度果汁,含糖量高達30%左右,食糖價格已從去年同期的5270元/噸漲至現在的7346元/噸,漲幅達39%;塑料瓶的原料PET價格從去年至今也上漲較多。

  據介紹,低濃度果汁佔果汁市場鋪貨量的80%,凡是生産果汁的企業都已涉足該領域,競爭較激烈,為了鎖定消費者,維持市場份額,一般企業都不敢輕易漲價。“消費者對價格比較敏感,如果産品的替代性比較強,那麼誰也不敢率先挑起漲價大旗。相反,‘減量’的手段比較隱蔽,不容易為消費者察覺。”陳靜説。

  隱性漲價讓消費者感覺很受傷

  方便麵漲價計劃剛剛被相關部門叫停,康師傅部分飲料卻又減量10%“瘦身”而維持原來價格不變,對於這種飲品減量不減價的換裝行動,被網友指責為“變相頂風漲價”。

  沒記錯的話,在過去的半年時間裏,康師傅方便麵價格已經是“三級跳”。如今康師傅部分飲料又減量不減價搞變相漲價,這讓消費者感覺很受傷。雖説市場經濟,企業有自主權,市場經濟下,企業迫於成本壓力,適度上調價格也可以理解。但廠家如此頻繁漲價,就不是成本推動能解釋了。雖説現在的原材料價格上漲確實比較明顯,但消化到終端産品,未必有這麼高的漲幅,生産企業借著“通脹”的名義跟風搭車漲價,其實是希望實現更多的利潤。

  事實也是如此,從記者調查掌握的情況看,不少領頭漲價的企業,業績依然非常靚麗,漲價並非真的是“不堪成本壓力”,而是為了維持可觀利潤。年報顯示,2010年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整體營業額再創新高,與前年同期相比上升31.5%至66.81億美元,股東所得利潤上升24.4%至4.77億美元。

  康師傅隱性漲價是個諷刺

  康師傅、統一、今麥郎等10多家方便麵企業的曾攜手調價,當時平均漲價幅度高達20%,一度違反相關法律,並得到發改委等部門的高度重視。而今天,兜了一個圈子,康師傅居然又一次合法、合理漲價。這是一件多麼諷刺的事情!

  諷刺的背後是教訓,一方面,突顯價格立法與監測機制的不足。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價格立法和監測制度,建立更加靈敏的價格監測體系,加強隱性漲價防控建設,提高價格監管快速反應能力。加大價格監督檢查力度,堅決抑制不合法不合理漲價行為,切實維護正常的市場和價格秩序。

  另一方面,突顯消費者維權理念的表面化、直觀化。價格的變化是最直觀的,它最能夠左右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但很多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遠大於對分量、包裝的變化,這使得消費者自身對於隱性漲價缺乏警惕心理。

  誰給了康師傅變相漲價的勇氣?

  無論是當前的“瘦身漲價”,還是各大超市之前的價格欺詐,如此行為帶來的後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當事企業或超市的信譽度大大降低,醜聞對一個企業的戕害,三鹿已經是前車之鑒。對這樣淺顯易懂的道理,康師傅這麼大的一個企業不可能不知道,而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超市的管理者也不會缺少這樣的常識。因而,這麼做,那就是有其他的陰謀了,而我們只是以淺顯的外觀來看,並不能得知問題的真相。

  出於商家逐利本能的衝動,我們或可推測康師傅如此傲慢地“變相漲價”,其中必然有利益的衝動。而他們又不大可能不知道“變相漲價”對其銷售可能會産生影響,因而,我們或可推測出的一個事實是:“變相漲價”的盈利能夠完好地彌補信譽受損損失的利益,甚至還能獲得額外的利益。這當然只是揣測,但這卻是大有可能的,如若不然,康師傅怎麼會玩這樣的貓膩?

  或許你説我們可以“用腳投票”,但問題是,當前康師傅不少産品在市場上都是高佔有率,這其實已經形成了一種變相壟斷,如此境況下,大有“除了本店別無分店”的氣勢,你説康師傅能不有漲價的勇氣與魄力麼?再加上公眾的習慣性選擇,理性上我們或可對這行為批評一番,但很多産品都是自己習慣的,又不像三鹿一樣有毒,又有多少人有骨氣不選擇自己的所愛呢?一個變相壟斷,一個習慣消費,已經把你我套得牢牢的,我們還有多少協商的餘地呢?

  誰來為“瘦身”的康師傅們“增肥”

  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康師傅等品牌的部分飲料減量10%——隱性漲價已成既定事實。同時也暗示著,發改委此前的約談效力,至少已被部分消解。或許,在通脹依然持續的大背景下,僅靠發改委“苦口婆心”的約談,這樣的結果應該是意料中之事。而一片“漲”聲中的康師傅們“以減量應不漲”的選擇,其本身所釋放出的信號,更應引起我們的反思。

  一方面,儘管有發改委3月份的約談在先,康師傅等品牌還是選擇了“瘦身”的隱性漲價方式,足見約談之效的“短暫”。當然,其之所以選擇減量的方式進行間接漲價,應該部分還是出於對發改委約談的“忌憚”。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約談終究在廠商的漲價壓力前,顯得不堪一擊。

  無論是顯性漲價,還是背地減量,所涉品牌都大打“成本上漲”牌,但拋開有無“跟風搭車漲價”的爭論,自我“瘦身”的隱性漲價,卻似乎背離了市場誠信規則,帶有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的嫌疑。一來,減量是背地進行,事先未告知消費者;二來,對於選擇康師傅等知名商品的消費者而言,之所以選擇消費,更多的是出於其品牌效應,這其中就包括了質量、分量等産品要素。所以,暗地裏進行減量,有“欺客”之疑,這種手段也實在不是實力雄厚的名企業所應為。而之所以敢隨意暗自變更産品屬性,市場監管的孱弱和企業的法律意識淡薄應付主要責任。

  從直呼漲價,到隱性“瘦身”,企業的如是行動,都再一次證明了發改委的約談之偽,而産品無徵兆的自我“減肥”,更是將了法治監管薄弱的一軍。通脹已成事實,如無行之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市場法治不能得之重申,約談終究只能是“畫餅充饑”。如是兩難下,一邊是菜賤傷農,一邊是物價高企的荒謬鏡像只能“濤聲依舊”,而傷害最深的,依然是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