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30日 11: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營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李輝

  繼去年底縮水2600億份之後,基金今年一季度報顯示,基金份額再度縮水千億。自從2007年借助一輪大牛市達到行業頂峰之後,基金業規模和份額持續雙降的現實令人憂慮。

  據統計,一季度基金份額縮水1094.38億份,凈贖回比例達到4.69%。與此同時,一季度新發行基金數量達到44隻,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募集規模達到752億元。自從2007年基金業的規模和份額達到超3萬億的頂峰之後,似乎就陷入了停滯的怪圈——不論此後兩年股市是漲是跌,基金業績是好是壞,這兩項指標不僅再難上層樓,而且呈現雙雙下降的趨勢。一季度末,17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總份額不足100億,6家基金公司份額不足50億。

  原因無疑是複雜的。

  最直接的是,基金業績自從2007年之後,再也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沒有為基金持有人帶來令人滿意的財富。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基金凈值多數腰斬;2009年,基金增長普遍在50%以上,但多數基民在2008年的損失仍未恢復;2010年,基金微利。

  而更讓基民傷透了心的是,基金公司顯現出來的急功近利和投資短視:在新發基金的時候一味唱多,從而套住一波又一波的資金。

  “我們基金今年業績不錯啊,為什麼還是賣不出去?”曾有基金公司高管如是牢騷。然而,他或許忘記了,投資者希望看到的不是業績短暫的一年半年的領先,要放心的把錢交給你管理,還需要做出讓投資者信任的事。

  事實證明,能夠持續創造佳績的基金是能夠贏得投資者信任的。比如華商基金連續兩年的業績領先,不僅使得去年底發行的華商策略創造了規模神話,也使得該基金公司規模一舉突破400億元,晉身中等規模基金行列。

  業績,唯有業績,是基民選擇的唯一標準。而通過梳理近些年基金的投資業績,我們發現,不管是高舉價值投資的大旗,還是趨勢投資、量化投資等方法,基金的選股能力、擇時能力並無明顯進步,仍停留在靠天吃飯的時代。

  比如今年一季度,雖然大盤上漲,但是因為震蕩市的緣故,基金經理們似乎基本沒摸著頭腦,業績自然不堪。投資者的問題很簡單:為何今年上半年,專業的基金經理們還跑不贏大盤走勢?基金經理們各有各的理由,但那些,顯然不能成為理由。

  基金公司究竟有沒有把投資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或許才是事情根本。回到2007年,業內人士都很明白,基金規模所以能突破3萬億元,除了大牛市助推之外,基金過度營銷,用分拆忽悠投資者申購或許是主要原因。

  然而隨著2008年大熊市的到來,當時被忽悠入市的基民深度套牢,有的可能至今仍未解套。基金業這幾年的停滯,或許是在為2007年還債。

  如今,隨著基金新産品審批的加快,每年都有上百隻基金髮行,部分基金公司甚至一年發行近10隻。新基金太多直接導致了投研人才的緊缺,很多基金經理並無多少實戰經驗就倉促上陣,多數産品同質化嚴重,業績不佳。投資本是一項需要和時間賽跑的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很難想象一個沒有經歷過完整牛熊市的基金經理能看準市場,搞好業績。

  當然,中國的基金業仍很年輕,所在的資産管理行業蛋糕也很大。最近幾年的困難,也許不是壞事。俗話説,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我們期待的是,基金從業者及監管層,在困難面前,能夠對於如何發展基金業,如何對公司及産品創新練好內功,如何真正為投資者負責進行充分的思考。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