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9日 10: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國網-時代商報
這兩年,幾乎天天生活在焦慮和驚恐之中。讓我們成為驚弓之鳥的,是跌宕起伏的物價;當然,首當其衝的是上躥下跳的菜價。
去年一年,我們都在為超高的菜價焦慮。以瀋陽為例,去年春夏菜價尤其高得離譜,反而到了秋冬兩季,菜價漸漸趨於平穩。今年春天,當公眾還沒從現存的高菜價和對未來更高菜價的擔憂中緩過勁兒來的時候,菜賤傷農的消息忽然傳得鋪天蓋地。
瀋陽市場上每公斤2元左右的卷心菜,在山東的蔬菜基地收購價不到0.2元;即便如此,很多卷心菜還開了花,或者爛在了地裏沒人收購。在這種情況下,菜賤傷農的新聞愈演愈烈,直到山東菜農韓進自殺,菜價問題一躍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唏噓聲一片。
在市民感覺買菜貴和農民感覺賣菜難、菜價低的雙重困境下,輿論和專家大致將其歸因于兩點:第一,物流成本太高;第二,流通和銷售環節利潤太大。真的是這樣嗎?
先説物流。幾乎所有的新聞調查都宣稱,蔬菜的物流成本佔菜價五成以上,是城市菜價高的元兇。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汪同三也指出,中國流通業費用的幾個數字讓人震驚,全世界82%的收費公路在中國,流通成本佔50%-70%,成本太高。然而,兩個顯著的事實是:第一,物流成本無論多高,如果真的發生了,那麼計入蔬菜成本,理所應當;第二,城市菜價雖高,但卻不缺貨,這表明較高的物流成本是導致菜價高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導致“菜爛在地裏、菜賤傷農”的主要原因。《財新網》對此調查後認為,每斤蔬菜的流通費用在0.10元-0.15元之間,部分蔬菜流通成本並不像想象的那麼大。
再看流通和銷售環節。蔬菜流通環節,的確多了一些;銷售環節,加價情況也很顯著。但是,如果新聞稍加公正地調查,就能發現,絕大多數的蔬菜流通商和零售商,都是普通商販,都是中等偏下的收入群體,他們獲取利潤是真,但在一個完全競爭的蔬菜購銷市場,他們承擔各個環節費用、菜價風險和大量的蔬菜損耗,也是真。因而要他們承擔“壓低收購價,抬高銷售價”的責任,有失公允。
在一片風聲鶴唳、悲農憫農的氛圍中,發改委和各種政府、民間甚至私人組織,都在發動各種力量購買蔬菜,以緩解菜賤傷農的事態進一步蔓延。然而,解決了菜農的這一季“鬧心事”,在城市市場並不缺菜的情況下,這些“被購進”的蔬菜,又該流向何方?
菜價貴,是真的,原因也基本清楚,解決之道需要多管齊下即可;然而蔬菜過剩,也的確是真的,原因分析卻始終模模糊糊、遮遮掩掩、語焉不詳,有時候一些分析甚至避重就輕。為什麼始終不肯承認我們的蔬菜生産,現在是供過於求了?
以菜農韓進所在村為例。《新京報》報道稱,按去年每公斤2元的收購價計算,今年韓進6畝卷心菜能收入4萬多元;但現在價格的巨量下跌,讓韓進的卷心菜收不抵支,虧了本。前兩年種菜誘人的利潤,讓很多蔬菜基地進一步擴大了蔬菜種植面積,提升了産量。
而前兩年讓城市居民怨聲載道的高菜價,直接導致全國各地政府紛紛新增菜田,給予大額補貼,用以擴建自己的“菜籃子”基地。“菜籃子”能夠自給自足部分蔬菜,“韓進們”並不知道,他們仍舊按著去年的行情擴大再生産,這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像山東這樣的傳統蔬菜基地,今年出現了菜賤傷農的一幕幕。
過去兩年來,《時代商報》一直高度關注菜價問題。我們認為,在蔬菜基地強力擴大再生産和全國各地“菜籃子”作為“一把手工程”的政策取向中,政府無疑是其中最大的推手;而政府,恰恰在“菜價高傷民”和“菜價低傷農”的風聲中,成了驚弓之鳥,結果因政策頻出,而難脫誤導市場之嫌。
我們竟然被正常的蔬菜價格變動給嚇怕了。前年和去年,我們恐懼“菜價將長期走高”,無限放大這種恐懼後,採取措施加大供應,結果出現了今年的菜賤傷農。現在,我們又在無限放大“菜爛在地裏、菜賤傷農”的信號,這種恐懼將造成大批菜農轉向,其結果,或將導致下一個週期“菜價奇高”的歷史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