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GDP5年超美引爭議 算法不同致“被提前”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9日 09: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文/本報記者 彭玉磊

  新聞背景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報告中首次預測,“美國時代”已經接近尾聲,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中國GDP總量將在5年後超越美國,2016年將成為“中國世紀元年”。這則消息如同扔出了一顆“重磅炸彈”,在西方各國引發爭議,各國媒體紛紛發出了質疑、焦慮、感嘆等不同的聲音。

  按購買力平價法與按現行名義匯率計算得出的GDP差距有多大?採取購買力平價來計算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其得出的結果是否準確可信?各種“中國將於XX年超越美國”的報告背後有著什麼樣的心態,會對世界格局産生哪些影響?本週圓桌會議邀請了兩位專家來解讀這一問題。

  計算方法

  購買力平價

  與實際匯率大不同

  根據IMF按購買力平價的計算,到2016年,中國的GDP總量將由今年的11.2萬億美元增至18.97萬億,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8%;美國2016年的GDP總量將由今年的15.2萬億增至18.8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的份額滑落至17.7%。

  陶文釗表示,IMF“中國5年超美國”這一估計“恐怕太冒進了”。他指出,計算一個國家的匯率,一共有30多種方法,購買力平價法就是其中的一種。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都不會使用這種方法。因此,陶文釗認為,“如果用購買力平價法來得出中國很快超過美國的結論,我想美國人也不大會接受這種説法。”“這就算是IMF的一家之言吧,聽聽就是了”。

  陳鳳英以去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為例解釋説,去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年均市場匯率約為6.77,而根據PPP所得出的匯率卻是4.066元人民幣就相當於1美元。購買力平價匯率與實際市場匯率的差距可見一斑。這也是為何有些報告稱中國2010年GDP為5.87萬億美元,而有些報告卻稱中國GDP為10萬億美元的原因。

  陳鳳英指出,如果按照市場匯率來計算,那麼2016年中國的GDP總量將是11.22萬億美元,美國仍然是18.8萬億美元。照此計算,中國的GDP超過美國要到2020年前後。

  如果採用購買力平價來評估各國經濟實力,那麼發展中國家的GDP水平都有可能會增加,而發達國家包括日本、德國、英國等國家的經濟總量可能都會有所縮水,美國不在其列,因為它本來就是使用美元的國家。

  購買力平價有可信度也有缺陷

  有不少專家認為,用購買力評價法來評估GDP總量並不是一個好方法。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施密特就説,購買力平價法的準確性比較差,跟實際情況差距很大。

  陳鳳英特別指出,我國國家統計局去年11月公佈消息稱,中國2011年將首次全面參與新一輪世界銀行組織的國際比較項目(ICP)活動。這意味著,中國將首次以購買力平價(PPP)作為轉換系數換算GDP(國內生産總值),以便於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研究。在此之前,世行所選取的商品代表性不強,而且對比較商品的選擇權在世行,中國比較被動,據此而計算出來的購買力平價也可能不夠準確。而中國全面參與之後,將令這個項目選取的比較商品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性。

  陳鳳英還指出,根據市場匯率計算出的GDP也不是完全可信的,因為這些都是以美元為基礎來換算的,而美元匯率又是浮動的。因此,按照兩種方法計算出來的數據,其可信度都是有的,但在公平性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