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林清泉:行政調控菜價是南轅北轍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8日 07: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林清泉

  繼前一段時間食品巨頭康師傅等被發改委約談之後,最近又出現了“菜賤傷農”但菜價並未大幅降低的消息,其中原因為,專家歸結為流通成本佔比過大。據報道,中科院研究員汪同三(專欄)在國家發改委一個內部研討會上表示,中國流通業費用的幾個數字讓人震驚,全世界82%的收費公路在中國,流通成本佔(商品價格的)50%~70%,成本太高。

  一些媒體報道表明,中間商的層層加價、流通成本的上升和流通中的損耗都使得蔬菜價格最終到消費者手中沒有那麼便宜。於是有觀點認為應該大規模整頓流通體制,降低流通成本。

  另外有報道稱,杭州農貿市場國有化率提高至85%,國有菜場成為平抑菜價中堅力量。部分評論於是認為,應針對蔬菜市場成立類似中糧(即中糧集團,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和實力雄厚的食品生産商)的公司,以解決菜價大幅波動等問題。第三種聲音則稱,農民需要信息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蔬菜市場價格變動,不會出現一旦漲價就一擁而上,最終供給過剩價格暴跌的慘劇。

  這些觀點蘊含一種行政調控與國有化齊頭並進解決經濟問題的傾向。在當前通脹的局勢下,不同群體對於通脹的承受與消化能力是不一樣的。收入越低,承受能力越低。而食物消費佔廣大中低收入群體日常開支的很大比例。因此,在CPI(消費價格指數)的構成中,食品價格尤為關鍵。化解通脹的潛在隱患,必須從食品的“價格調控”入手。

  中國的市場經濟仍不完善,需要有監測與控制體系。但行政調控並非萬能藥,價格管制往往會擾亂市場正常的供需信號,扭曲正常的市場運行,最終為下一個階段經濟數據的異常埋下伏筆。國有化表面上可以在行政指令下隨意控制菜市場攤位的成本,但實際上,其所衍生的種種無形成本會沖銷前者,讓原本可以自由競爭的産業鏈環節變得固化,對於市場變動失去敏感的調節性。

  比如,流通成本固然是終端菜價的組成部分,但流通成本是國家整體宏觀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所關聯的遠遠不只是菜價。由菜價問題扯到流通體系的問題,有小題大做之嫌。流通環節比如公路收費、油價上漲、火車經營的壟斷等等,其實很多正是與行政手段過多介入經濟和國有經濟擠壓了民營經濟有關。要解決流通問題,國家在“頂層設計”層面需要有放下行政之手的勇氣和退出一些領域的信心。這樣才能真正根治流通問題。並且,這不僅僅是對終端菜價,對整體經濟活力的挖掘都大有裨益。

  而現在,從菜價處理的一系列方法看,有關方面的思維還是沒有脫離管制的軌道,這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至於農民生産的信息化,這需要國家對農村反哺足夠的教育投入,在這一前提沒有得到合理解決之前,農民生産的信息化就是空談了。長期以來,農村資源都沒有合理地用之於農,這種政策層面的傾斜不得到根本改觀,就很難指望農民走出小農生産的困境,以現代化的思維來經營農産品市場。因此,解決菜價問題,本質上還是要從“頂層設計”層面吸收更多的市場思維、拋卻行政調控習慣著手。

  (作者係媒體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