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外匯儲備尾大不掉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7日 20: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藏匯於民”方能再造蓄水池

  本報記者 王超報道

  外匯儲備尾大不掉令人焦頭爛額,如何將其“變廢為寶”成為我國必做課題。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公佈數據顯示,2011年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餘額突破3萬億美元大關,同比增長24.4%。如此龐大的規模引發了國人的擔憂。就連人行行長周小川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積累的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需要的合理水平。按照央行貨幣政策委員夏斌(微博專欄)的計算,中國只需要1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就夠了”。

  誠然,快速攀升的外匯儲備曾經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維護了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然而,如今遠遠超出需要的合理水平的外匯儲備,已經逐漸成為調整貨幣政策的負擔。

  “我國頻頻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均無奈于通脹,其原因就在於外匯持續流入。貨幣流動性過剩很難得到根本遏制。”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説。

  在此背景下,如何將超過合理水平的外匯儲備變“廢”為寶成為我國必做的課題。“藏匯于企”、“藏匯於民”也再次被抬出水面。“兩會”期間,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原名譽副主席厲以寧就提出,我國要力求做到“藏匯于國”和“藏匯於民”並重。資料顯示,我國官方外匯儲備佔全部對外資産的2/3,而日本的這一比例約為1/6。

  雖然早在2010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就曾對媒體表示,外匯儲備管理的主要問題,是我國外匯資産大多集中在政府手中,民間外匯資金蓄水池有限,鼓勵企業和老百姓持有和投資外匯,緩解外匯集中于國家的壓力。但時至今日,民間外匯資金蓄水池依舊未見進展。

  對此,中投顧問金融行業研究員霍肖樺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無法做到藏匯於民是因為政府管制收放性不夠,對外匯管理的控制力仍然較大,能夠用於民間外匯的儲備有限,民間投資外匯的渠道也有限。

  政府的顧慮在於建立民間外匯資金蓄水池存在風險。“首先,外匯分流的程度難以把握,只有外匯達到合理的規模才能夠促進我國經濟健康發展,而外匯的需求是一個動態的指標,要使其程度控制在合理範圍內較為困難;其次,民間持有外匯存在不確定性,由於民間外匯的持有屬於分散型投資,因此可控制性較弱,有可能增大外匯市場投機性風險;再次,國際投機者更方便介入;最後,加大我國外匯市場風險,影響我國外匯市場安全。”霍肖樺指出。

  不過,外匯儲備的越滾越大,可能會給民間外匯資金蓄水池一個發展的機會。“我國尾大不掉的外匯儲備問題已經不是僅靠技術層面就能解決的,必須從戰略層面出發,不能再用一時的得失和小部分人的得失為藉口,繼續遲遲不動。否則,我國的經濟發展可能會遇到問題。”江涌説。

  “目前來看,組建蓄水池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蓄水池可以容納短期投資性資金,不僅可以避免其氾濫到實體經濟中去,也可以減少資本異常流動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霍肖樺表示,民間外匯資金蓄水池是利大還是弊大,關鍵在於政府監管制度的完善性。政府可以對整體外匯需求的合理預測和把握,投放適宜的外匯數額進入民間。同時,對民間外匯投資者進行合理的政策引導,並對其金融行為監管到位,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

  江涌建議,我國應該把外匯儲備借給具備資金實力的民營企業。鼓勵民營企業用外匯收購那些難以為繼的外資企業,甚至可以允許民營企業溢價收購。然後,民營企業再把外匯兌換成人民幣分期償還給政府。“如此一來,國家沒有了外匯儲備壓力、反而有了更多的資金來惠及民生,民營企業有了做大做強的可能性,外資企業也有了死中得活的機遇。這是多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