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27年市場換不來技術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7日 20: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汽車産業“引狼入室”?

  本報記者 劉紅霞報道

  挂了27年的“市場換技術”遮羞布,最終還是被扯了下來。

  近兩個月來,日本的零部件供應已捉襟見肘,本田、日産在華生(微博專欄)産將不得不面臨大面積減少和停産。豐田汽車中國公司宣佈,從4月21日到6月3日,所有整車工廠的開工率調整為平時的50%,極端的情況下有可能調整到30%。業內預測,日本地震對中國車市的影響可能在5月份集中體現。

  日本在華合資車企的這一行為徹底把中國“市場換技術”的那塊遮羞布扯掉了。我國實行了27年的“市場換技術”策略最終還是沒能換來一個完整的産業鏈條。眾多合資車企仍然需要看別人的臉色。

  日本地震給我國汽車産業帶來的“余震”影響不容小覷,由於日本對華有大量的零部件出口,且大多都集中在汽車的核心零部件上,當前日本地震導致其核心零部件的供應緊缺,倘若其恢復正常生産的時間過長,則不可避免地使國內日係合資車企受較大衝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汽車行業企業家信心指數,使其對汽車行業的預期並不樂觀。”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宇恒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日本地震剛剛發生後,諸多分析人士認為,在華的日係品牌汽車國産化程度很高,80%以上的零部件都來自中國。地震對於日係合資汽車的影響相對較小。合資車企的大幅度減産徹底把那塊遮羞布扯了下來。

  “主要是由於缺乏核心零部件供給不足造成的。汽車的國際細分程度相對較高,日本處於全球汽車産業鏈的上遊,大部分核心零部件來自日本,尤其是一些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廠、生産設備廠以及研發中心等都在日本本土,而這一零部件供應格局使其供應出現斷層,直接影響日本在華車企的産能水平。”李恒宇説。

  中商流通生産力促進中心研究員鐵志海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所謂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外方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技術壁壘。而我國又是簡單的拿來主義,部分廠商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只有簡單地模倣、缺少創新、研發投入不足、都沒有學到實質性的東西,沒有很好的利用合資機會,有的甚至僅僅作為外資廠商的境內原件組裝廠。“跨國公司保留自身核心技術,而未轉移至我國,以市場換來的技術並不是真正的核心技術。”

  有業內人士指出,日本車商雖然在海外市場發展,但是始終將核心零部件技術放在國內,這是自我保護。因此即使地震後,日本車商也不太可能將這些工廠搬出日本。

  27年的“市場換技術”走入了誤區。我國引進外國車企的戰略應該重新調整了。“當初我國汽車行業發展還不成熟,市場換技術則需要通過合資的形式來積蓄人才、技術、零部件供應系統等多個環節,並逐步構建完整的産業鏈,而當前我國汽車産業已經日趨成熟,應當將自主品牌和合資企業充分結合,協調發展,從‘學習者’轉變為‘競爭者’。”李恒宇建議。

  鐵志海認為,産業鏈的完整性和獨立性,僅僅依靠引進、模倣是不可能完成的。關鍵部分比如發動機、底盤和外形設計還必須依靠自我研發。此外,從很多經驗教訓來看,走類似吉利的靠收購整車廠商進行跨越式發展也非王道,其對於中國汽車産業的意義遠不如並購業內知名設計公司,甚至某些專業的部件研發商來得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