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7日 07: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評論員 葉檀(專欄)
中國的外匯儲備再到變革關鍵時期。
在一季度出現近7年以來的首度貿易逆差、在預計貿易順差急劇縮減到GDP2%的連串負面消息下,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末外匯儲備餘額高達3.04萬億美元。可見,貿易順差已經不是外儲增加的主要原因,人民幣的單邊升值預期才是罪魁。人民幣雖然短期內漲跌不定,但從二次匯改以來,升值是不變的主題。
在外儲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下,中國的外匯儲備使用正在發生根本變化。
一是擴大進口與海外收購並舉。有效使用外匯儲備的要求正在讓中國的外儲在國外大舉收購,不論是國資、民資,不論是製造企業還是金融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從未改變。有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海外並購交易額躍升37%,達554億美元。今年截至3月23日,並購總額已達約147億美元,而10年前我國企業每年在海外的並購額僅為15億美元,10年增長了30倍以上。筆者知道的一家國內知名汽車零配件企業,已經以合資企業的方式在美國等地佈局,其老總明確告知,未來中國的企業有沒有前景,不僅在於國內的市場佔有率,而要看是否打通了國際的産業鏈。在國際並購領域,舉凡有資源、技術、品牌與營銷渠道的公司均進入公司的並購範圍,甚至中國公司出高價僅僅為了一張進入對方市場的牌照。
在並購熱中,令人擔心的是瘋狂中能否保持清醒,能否以投資效益為準繩主導並購?一些企業與中國投資者已經在國際市場鬧出了一連串笑話,如窩裏鬥哄抬對方企業報價,充當了白騎士身份,而有的中國豪客更是一擲千金,在拍賣市場上沒有弄清對方報價,就付出了百萬美元,讓人目瞪口呆。
真正的市場化並購還沒有成行,今年1月7日溫州市經貿局在其官方網站公佈 《溫州市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方案》及相關配套政策文件的要求,溫州戶籍且取得因私護照的投資者都可進行境外直接投資,投資者單項境外投資額不超過等值300萬美元(合約1990.47萬元人民幣),個人境外直接投資年度總額不超過2億美元 (約合人民幣13.26億元人民幣)。但這項試驗性的舉措在沒有上級批准的情況下就被叫停,中國的境外民間投資仍然受到極大約束,有關方面大約希望集中資金在大型企業手上,以完成戰略佈局。但恰恰是這些大型企業,浪費了大量資金,還因為安全等因素在國際市場舉步維艱。
二是央行的外匯使用方式將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類似于中投的公司將浮出水面。4月18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專欄)在清華大學演講時透露,中國外匯儲備確實過多,央行在考慮用外匯儲備做一些戰略性投資。專業外匯儲備投資基金即在不同的行業領域成立諸如貴金屬基金、能源基金等專門的投資基金。這一操作類似“挪威模式”。另據熟悉央行貨幣政策的人士透露,央行正在考慮設立一個基金,直接在外匯市場購買外匯,而不是由央行直接發鈔去買外匯。另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介紹,他們已向外管局再度建議,將新增甚至一部分存量的外匯資産從央行資産負債表裏移出來,成立外匯平準基金,用於干預外匯市場。目前這一方案正在研究中。
如果方案並非空穴來風,部分外匯儲備不再由央行直接結匯,可以減少基礎貨幣發行量,減少央行的沖銷成本。而中國的“挪威模式”一旦成行,將是與目前中投模式、外管投資模式相結合的産物,中投等投資者目前既有長期的戰略性投資,也有短期的財務投資,更有在國際外匯市場上的短期套利,所有這些市場化的舉措證明比當時一味購買美債高明得多,對中國經濟戰略大有幫助,可以緩解國際債券市場的動蕩,緩解人民幣單邊升值壓力。可以想像,在政府主導下,藏匯於民步伐不會太大,政府將通過擴大持匯量嘗試一二,而在外管局主導下市場化運作的基金,將成為首選,既有能源基金,也有外匯基金、綜合性基金,未來可能還會有小規模的對衝基金,成立三個以上的中投公司是大概率事件。
無論如何,外儲使用的改革已經開始,中國的外匯儲備資産構成發生了變化,注重歐元、交易日元一再在國際上掀起巨瀾。很快,我們不得不適用中國鉅額外匯儲備,在巨大的基金的管控下,在國際市場進行龐大的隱身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