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6日 07: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雜誌
劉青松
1946年4月25日,“麵粉大王”、“棉紗大王”榮德生被一夥不明身份的人綁架,轟動一時。
綁匪們向71歲的榮德生勒索100萬美元。榮德生從容應答:“我是一個事業家,不是一個資本家,我所有的錢都用在事業上面,我要養活數十萬人,如果事業一日停止,就會對數十萬人的生活産生影響。而所謂資本家,是將金錢放在家裏,絕對不想做事業。”
綁匪們在榮德生身上找到一枚小銀章,盤問他這印章的用途。得到的答覆是:“這印章是重要的,但並不能單獨領錢用。廠裏要向銀行支錢,協理、經理蓋了章,還要我蓋了這個章才發生效力,但單有我的章,是根本領不到錢的。”
綁匪們還在榮德生身上找到一張存摺,上面有他的收支記錄。綁匪們一看,有點不敢相信:每月支出600多萬元,收入僅400多萬元,這個擁有數十家麵粉廠、紗廠的實業大亨,居然入不敷出。最終,綁匪們把贖金降到50萬美元。
榮德生作了最壞的打算。他要來紙筆,立下一份遺囑,要求綁匪無論如何把它送到榮府。遺囑主要寫了四點:一是敘述他和其兄榮宗敬的艱難創業;二是綁匪要50萬美元,就他的資産而言,給這筆錢本來也不是什麼天塌下來的事,但企業流動資金不多,如果給了這筆錢,將影響整個生産,使大批工人失業,所以他寧可犧牲個人保全事業;三是告誡後輩要絕對重視先人所創的事業;四是交代家庭裏的一些事。
榮家最後還是給綁匪們送去了50萬美元。在黑暗世界中生活了34天的榮德生被放回家。
經此一劫,榮德生鬢髮全白,在家休養。下屬的申新紡織第六廠經理來探望他,談了幾句,榮德生問經理:“我托你辦的那個孩子的事解決了嗎?”“那個孩子”是榮德生任董事長的南京廣新銀行裏的一個年輕員工,他曾經找到榮德生,希望換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崗位。此後,年輕人的願望實現了。他在榮氏企業工作到60歲。
榮德生經營企業,視人為生産力第一要素。他的心得是:“余在工廠所經營,所請人非專家,以有誠心,管人不嚴,以德服人,顧其對家對子女,使其對工作不生心存意外,即算自治有效。自信可以,教範圍各廠倣行。”
新式機器生産需要一代新人。有感於“工人無訓練,則出品不佳”的榮德生在企業裏開展工人的全面教育:在文化教育方面,辦了晨(夜)校,專門為工人掃盲,提高文化知識;技術教育形式多樣,包括職員養成所、女工養成所、機工養成所及短訓班等;技能教育上,企業辦起各種傳習所,工人在傳習所學習其他行業的技能,一旦失業,可以通過學來的一技之長謀生。
榮德生還創辦了一所兼文化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於一體的專門學校——公益工商中學,分工科、商科,學生入學時可自由選擇。在榮德生“實學實做”的教育理念下,為培養學生的實幹精神和能力,學校成立了學生自治會,實行學生自我管理。校內設有工場,機器從國外進口,有翻砂、鑄工、鐵工、木工等工種,供學生實習。學生畢業後大部分進入榮氏企業做技術工人、管理人員,也有出國留學或進入銀行者。在公益工商中學的畢業生中,包括後來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孫冶方。
後來,榮德生又在家鄉無錫創辦私立江南大學。
這位踐行儒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實業家,更是事業家。在那個“不舊不新又又舊又新,不古不今又又古又今,不中不外又又中又外”的時代,立人,何嘗不是一份大事業?
1949年,國民黨政權崩潰前夕,榮德生認為自己“生平未嘗為非作惡,焉用逃往國外”。留下來的,還有他的兒子榮毅仁。
榮毅仁沒有架子,工人們從來不叫他老闆,都叫他“毅仁先生”。他把父親榮德生為無錫梅園題寫的一副楹聯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自由撰稿人
聯絡作者請發:lqs3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