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探訪象州縣石貴村:小村莊何以大收入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5日 14: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西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黃隆天

  ——探訪象州縣石貴村致富“秘笈”

  編者按:

  貧困村如何脫貧致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該從何處入手?這是當前農民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

  今日本版刊登象州縣石貴村靠科技發展生態農業、發揮專業合作社作用、打造“農家樂”旅遊,使昔日的窮山村一躍成為全國科普示範村、自治區文明村,農民人均年收入突破6000元。其變化可喜可賀,其做法令人深思。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沒有現成的模式可資借鑒。石貴村的探索,難能可貴。希望我區各地農村能從石貴村的做法中得到有益啟發,因地制宜,找準突破口,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環村水泥路寬敞乾淨、棟棟新房拔地而起、燈光球場標準美觀、綜合辦公樓規範實用,前來踏春的遊客絡繹不絕。這就是象州縣農業生態旅遊第一村——石貴村給人的第一印象。現有53戶208人的石貴村,過去可是窮得叮噹響,群眾過著“養雞換油鹽,殺豬等過年”的苦日子。當時間的日曆翻到2010年時,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6000元,遠遠高於廣西農民的平均年收入。“全國科普示範村”、“第十二批自治區文明村鎮”、“來賓市第二批文明村鎮”、“來賓市‘求樂、求知、求技’惠農工程建設先進村”等一項項桂冠,令石貴村聞名遐邇。

  小小的石貴村為何取得如此多的榮譽?近日,筆者慕名來到石貴村探訪“秘笈”。採訪後得知,發展生態農業、參加專業培訓、打造“農家樂”特色旅遊,是石貴村農民增收致富的三道“秘笈”。

  成立專業合作社 “生態農業”助創業

  早在1998年,不甘落後的石貴村人就開始開荒種果,進行家畜養殖。但因經驗少,致富信息閉塞,收穫的農産品找不到市場出路,村民們依舊致富無門。

  “縣委、縣政府引領我們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路子,成立了石貴村農民專業合作社,開辦了石貴村腐竹廠,成立了水果協會、養殖協會、旅遊協會等,我們村的農産品再也不愁找不到銷路了。”談到創業成功的秘訣時,石貴村民小組長陳義説。

  前些年,石貴村在縣裏的幫助下,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村裏推行分組定責理村務制度,實行民主管理。將黨員和骨幹農民按個人特長和行業特點,分成經濟發展指導組、水利設施維護組、村風文明管理組、農産品銷售組等7個理村小組。採取村民自願入股、平均分紅的方式,採用“豬—沼—果—燈—魚—蜂”和“政府+ 農技部門+農戶+協會”等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水果和畜牧水産業。目前,全村建有沼氣池44座,沼氣池入戶率達100%,魚池48個,年産30萬元的生態腐竹廠和年出欄肉豬1000頭的規模養豬場各一個。僅生態腐竹廠和養豬場,村民每年人均就能分紅4000元。

  參加知識大培訓 “經紀活農”富路寬

  “我參加農村經紀人培訓後,最大的體會是要發財致富不能盲幹、傻幹,多參加培訓,學習國家相關優惠政策和致富技術,才能洞察市場信息,搞活經濟。”農民致富能手黃滿榮談及致富經時滿臉得意。

  2006年,象州縣正式啟動農村經紀人培訓班,首場培訓就選在石貴村。石貴村人非常珍惜每一次培訓機會,還派村民代表先後參加在北流、田陽等地舉辦的農村經紀人培訓班,到外地考察學習發展生態農業。取得“真經”回來後,便發動全村50多戶大力種植水果。目前,石貴村擁有甜柚、甜橙、龍眼、桃李、荔枝等全生態環保水果700多畝,平均每畝年産水果達1500公斤,水果産品遠銷廣東、湖南、柳州、桂林等地。日前,該村已申請註冊“石貴甜柚”、“石貴甜橙”等商標,大大提高了本村農産品知名度和銷售價格。

  打造生態旅遊村 “摘吃住幹”農家樂

  石貴村美麗的田園風光,綠色有機的農副産品,富有鄉土氣息的農家小吃,垂釣燒烤的自然樂趣,常吸引縣城及柳州等地的市民前來摘農家果、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幹農家活。

  “為進一步吸引遊客,我們對本村原有20畝魚塘進行了改良,優化了魚類品種結構,讓外來旅客更加開心垂釣。”村民梁潤中説,村裏先後從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引進70多頭綠色環保香豬進行養殖繁育,為旅客提供可煮、可煎、可烤的特色餐飲。據悉,石貴村特色生態農家旅遊年接待旅客2萬多人。2007年,石貴村還通過了自治區旅遊局檢查驗收,獲得了“自治區農業旅遊示範點”稱號。

  如今的石貴村,一年四季瓜果飄香,村莊建設達到“五通”、 “五化”,農業生産達到“生態化”。群眾樓房化達100%,電話、電視、冰箱、摩托車入戶率均達99%以上,村裏建起科技培訓基地、黨員活動室、籃球場、舞臺,休閒健身廣場,村容整潔,村風文明,是象州縣集村組班子隊伍一流化、活動場所標準化、制度建設系統化、臺賬資料規範化、電教設備現代化的一個典型新型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