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5日 04: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王迎暉
一般來説,當商品滯銷的時候,價格會下跌,形成通貨緊縮,至少不會對通脹形成壓力。但是最近發生的全國範圍內的蔬菜滯銷形成了上下游價格漲跌不一的怪圈,似乎已經不能用經濟學常識來解釋。那麼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它對眼下的通脹形勢有什麼影響呢?
筆者週日去北京一家菜市場轉了一圈發現,除了個別蔬菜價格微降之外,大部分蔬菜價格沒有多大變化。而蔬菜産地滯銷、價格連續下降的消息卻經由各種消息渠道傳來。一邊是菜農欲哭無淚,一邊是城市居民並未佔到菜價下跌的便宜。看來這幾天流傳的“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説法基本成立。
本來菜賤了,菜農大受損失,而城市居民應該能夠買到更便宜的菜,獲得菜農損失的那一部分利益。實際卻是一頭受損了,另一頭並未得利。那麼這個怪圈是怎麼形成的?在眼下和未來的通脹形勢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對蔬菜滯銷的成因,過去的一週多有分析,諸如運費太高、北方氣候作用、農業信息傳遞不暢和去年價高導致菜農加大種植量等等因素。還有一種説法是,去年打擊流通領域的“奸商”,菜販子少了,於是菜爛在地裏,城市菜價卻在漲。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是仔細想想可以發現,氣候和信息傳送在以往年份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菜農種植面積增加只會引起菜價一路下跌,而不應出現目前的終端價格堅挺。
造成這樣的反常現象,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應該是運費。運費中主要包括高速公路收費和汽柴油消耗。高速公路基本上都已開通蔬菜運輸綠色通道,空車收費,裝菜的車不收費。因此,油價的上漲才是最主要的原因。筆者在菜市場遇到一位賣西紅柿的農民,他説原來從徐水拉一車西紅柿到北京,油錢是120元,現在是200元。一位賣蔬菜的河南人説,一車青菜從河南拉到北京,就是菜農不要錢,也很難賺到錢。由於油價的瘋漲,導致中間商採取兩種辦法:一是不願意收購菜農的蔬菜,導致蔬菜爛在地裏;二是兩頭壓價,一頭以儘量低的價格收購蔬菜,壓低菜農的利潤,另一頭用儘量高的價格賣給城市蔬菜零售商,以補償由於油價上漲帶來的損失。
可見,形成“菜賤傷農、菜貴傷民”怪圈的主謀是國際油價上漲。也就是説,這一輪國際油價的上漲經過一系列環節的傳導,已經來到了田間地頭和居民餐桌上。由於這次傳導是從中間的運輸環節向買賣兩方面延伸,於是就出現了那個怪圈,對眼下通脹的影響也就具有複雜性。
對於菜農一方,菜價跌至谷底,損失慘重,由於蔬菜具有半公共性質的特殊性,應當會有各種形式的政府補貼,這意味著增加財政支出,財政支出的增加意味著流通中的貨幣增加。而對於消費的最終端來説,價格沒有明顯回落,對CPI數據不會有太大影響。這説明這次蔬菜價格的怪圈不存在減輕通脹壓力的作用。
問題是,在中東北非動蕩和美國不願停止寬鬆貨幣政策的前提下,國際油價能不能平穩下來還是個問題。若國際油價再漲,國內油價必然跟進,那麼在菜農的利潤已經擠乾的情況下,中間商只能向下游環節找補償,城市菜價上漲也就是早晚的事情。如果這樣,國際油價上漲在國內蔬菜行業的第一輪傳導過程就基本完成,接下來將開始第二輪,由蔬菜向其他行業傳遞,形成繼原材料和人力資本價格上升之後的又一推動通脹的因素,若沒有新的政策變量加入,今年的物價形勢將真的會出現“前高後不低”的情形,貨幣政策也會因此繼續緊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