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菜價猶如“過山車” 價格穩定機制何去何從?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3日 09: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部分地區蔬菜價格的迅速下跌引起了人們關注,商務部已要求各地商務部門加強産銷銜接並適當儲存卷心菜等蔬菜。記者採訪發現,今年蔬菜價格波動明顯超過正常範圍,一些消費者在同情菜農的同時,也擔心下一個菜價“波峰”會否因菜農受損而再次出現。專家建議,應儘快減少流通成本,並加強菜農組織化程度,以保障菜農和消費者實現“雙贏”。

  “下跌正常,但如此下跌就太不正常了”

  近期,蔬菜種植大省山東及全國各地的菜價均出現了大幅下跌。山東省農業廳的數據顯示,上周(4月11日-17日)山東蔬菜平均價格較前一週下跌4.46%。商務部的數據也顯示,上周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前一週下降9.8%,三周已累計下降16.2%。

  但記者採訪發現,數字所表現出來的遠沒有菜農感受的深。“現在白菜在我們那兒已經沒人要了,我哥家的白菜放在棚外面10多天了,一分錢不要都沒人拿。”山東壽光市紀臺鎮呂家村的呂祥友告訴記者。

  除了跌幅比較明顯的白菜、菠菜等葉菜,其他蔬菜也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與呂祥友同村的呂文志至今已種菜6年,今年他種了一畝大棚茄子。他告訴記者:“現在茄子每斤僅1元出頭,而去年同期是2元,最高達到3元錢,從目前形勢來看價格還將下跌。”

  呂祥友的估計並不是沒有根據。在全國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壽光農産品物流園,記者看到過來賣菜的車輛已排起了長龍,許多菜商的車停不進園裏,乾脆在路邊就開始了買賣。菜商李志勇指著身旁的一袋紫甘藍説,去年收過來時1元/斤,現在只能賣0.5元/斤,一些稍不好的,我只賣2元一袋,人家買去喂羊,光包裝袋就7毛錢,賠死了!

  據了解,部分菜價在年後已有大幅的下跌,只是近期由於蔬菜集中上市,表現得更為突出。呂祥友説,他去年秋天種了五畝菠菜,過了春節就全拔了,沒有賣一分錢。“收菜的一個棚給500元錢,這個價連成本也收不回來!”呂祥友説,種一畝菠菜光種子就得400元-500元,所以儘快倒出地來種別的菜。

  許多經驗老道的菜商表示,每年到這個時候價格下降都比較明顯,但像今年的行情卻很奇怪。“下跌正常,但如此下跌就太不正常了,一般是‘五一’之後拱棚蔬菜上市,菜價才會明顯下來,今年比較反常。”壽光市農業局高級農藝師王來芳説。

  波谷來臨,下一個波峰還會遠嗎?

  記者採訪發現,雖然目前蔬菜價格跌勢明顯,但許多菜農及菜販對今年菜價為何如此之低並不太清楚,有的人認為是因為種植面積增加,有的人認為結構不合理,還有的人認為日本核泄漏傳言影響了人們的消費。但許多菜農均表示,去年過高的菜價是導致今年價格過低的一個重要原因,菜價波動仍沒走出怪圈。

  山東省蔬菜協會秘書長孫繼祥説,雖然白菜價格下降很快,但從種植面積上來看,去年相比前些年並沒有增加太多。2009年山東白菜種植350萬畝,去年種植不到370萬畝,因此可以看出,一些菜價的波動並不完全是由於菜農盲目種植引起的。

  許多菜農表示,今年的産量還不錯,加大了白菜等蔬菜的供應量。王來芳説,今年春天葉菜價格一直較低,原因可能是天氣好,所以産量大。此外,去年一些商販囤積白菜,如今價格低迷,集中出貨導致市場供應量猛增。

  無論是種植增加,還是商販囤菜,似乎都和去年的“波峰”價格有關。“去年的價格太好了,每斤卷心菜的價格都達到了1元錢,這讓許多菜農加大了對白菜、卷心菜的投入,沒想到今年的價格卻會跌到幾分錢。”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藺棟華説,按蔬菜的週期來看,白菜價格已進入下跌週期,前兩年的白菜價格一直比較好,菜農利潤較高,所以有的菜農調整了種植結構,今年炒作破滅、日本地震、蔬菜集中上市等各種原因疊加在一起,菜價難免大幅下跌。

  在菜價大幅下跌、菜農受損的同時,一些人也開始擔心,波峰過去波谷來了,下一個蔬菜價格高點還會遠嗎?記者採訪發現,有不少菜農對種植蔬菜失去了信心。“現在種菜、賣菜就像在賭博,種對了品種,押對了時機就能大賺一把,弄不好就要賠在裏面。”呂祥友説,現在外出打工工資也高了,這樣下去不如出去賺個穩當錢。

  何時“我們”都能不受傷?

  菜價上漲,消費者難以承受,而價格的下跌同樣讓菜農叫苦不迭,一些人開始反思,為什麼受傷的總是“你”和“我”?專家建議,流通環節費用過大,小農經濟市場適應能力弱,都是菜價不能保持合理價格的原因,今後相關部門在保住“菜園子”的同時,要加大對“菜路子”的改進。

  記者採訪發現,雖然菜農無奈承擔起菜價下跌的損失,但菜價的最終售價卻並不低。記者多方採訪了解到卷心菜“一路走來”的價格變化情況。首先,農民一大早把菜從地裏刨出來,賣給菜販子,好的兩毛一二,差的一毛四五,平均在0.2元/斤。菜販子通過汽車把菜運到濟南的蔬菜批發市場,再出售其價格就到了3毛錢。

  “現在油價每升7塊多,司機工錢每月上漲到近3000元,我還要跟車、裝卸貨,車子要保養、維修,什麼都得花錢,每斤毛利沒有一毛錢肯定不行。”長期從濟南郊區向濟南匡山蔬菜批發市場送貨的李永方説。

  菜到了蔬菜批發市場後還要再批發給各個菜市場的小商販,這中間又加上攤位費、蔬菜損耗成本、人工費、裝卸費,卷心菜每斤的價格至少要再漲5分錢。之後小商販最終出售給消費者還要再加0.15元的利錢,菜價也就到了0.5元/斤。

  對此,藺棟華解釋説,菜價由種植成本加流通成本組成,種植方的價格雖然下跌,但中間流通環節的價格並沒有下降,所以消費者感覺也就沒那麼明顯。如何有效改變蔬菜的銷售模式,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對菜農、消費者都有好處。

  一些專家認為,目前小農戶種植存在諸多問題,其對市場、銷售渠道都不能有效把握,有時只能聽天由“價”,這加大了風險控制的難度。“今後應在加大種植保障的同時,加強行業性組織建設,利用協會組織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各種信息的及時傳播,增強菜農抗風險能力。”孫繼祥説。

  (記者袁軍寶、劉寶森、吳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