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人民時評:怎麼看待職工工資倍增計劃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3日 08: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召開的全國勞動關係工作會議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志明表示:我國要努力實現職工工資每年增長15%,力爭“十二五”期間實現職工工資“倍增”。

  這樣的願景,讓人期待。畢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不僅切實改善了公眾的生活,而且使日本迎來了二戰之後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

  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確有與日本實施這一計劃之初類似的背景:國內勞動力價格上漲,“人口紅利”所剩不多;企業生産方式粗放,效率不高;收入差距過大,個人消費不足;社會事業發展不完備,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等等。

  不過,人社部所透露的,仍只是一個願景,並沒有更為詳細的實施路徑。而無論從決策看還是從執行看,所謂“倍增”,與其説是計劃,不如説是一整套制度設計。

  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四部分內容中,第二部分專講“政府公共部門計劃”。在實施中,還有“全國綜合開發計劃”,發展一批“新産業城市”;有教育培訓計劃,提高國民教育水平;也有社會保障計劃,實施《國民年金法》等等。這些都證明,“倍增”不僅僅是某幾個部門、某幾個地區的事,更是一項涉及全局、全國的綜合性、系統性工程。

  這樣的“倍增計劃”,正是所謂的“頂層設計”——光有屋頂,肯定不是一座完整的房子。而發揮支撐屋頂的房樑作用,正是政府的職責所在。仍以日本為例,“倍增計劃”的政策措施,是以法律法規的形式頒行。對各級政府而言,是考核的“硬指標”;對企業而言,則不是指令性計劃而是指導性計劃。政府通過行會、商會等,指導、推動企業發展,併為企業提供良好、有效的公共服務,這樣才能實現計劃目標。

  實際上,日本所謂的“國民收入倍增”,並不是“職工工資倍增”。所謂的“國民收入”,是一個國民經濟核算上的概念,大概可以理解為“社會總産值減去物質消耗”。而公眾收入實實在在的“倍增”,只是該計劃刺激經濟增長帶來的結果。不過,這也正啟示我們,職工工資的增長,仍需建立在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

  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説,人社部提出的“職工工資倍增”,完成難度將更為巨大。在“大膽設想”之後,還需考慮一系列具體問題。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計劃,“十二五”期間的經濟和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都是7%。雖然職工工資與居民收入有差別,但期間差距仍顯巨大,需要更為有力的調控和制度來填補。

  不過,無論多麼困難,我們仍應給“職工工資倍增”以掌聲。很多企業的一線職工,特別是非公企業員工,工資長期原地踏步,甚至與企業高管的薪酬差距不斷拉大,成為統計中的“被增長”者。在不斷做大的蛋糕中,給這部分人多分一些,理所應當。去年,全國30個省份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今年以來,又有14個省份再次提高這一數字。這些,與人社部透露出的消息一樣,給公眾注入了信心。

  在目前的中國,“收入倍增”也好,“工資倍增”也好,都不僅是一個經濟目標,更是一個政治目標。無論是最低工資標準的提高,還是職工工資收入的增加,之所以引來關注,正在於觸碰到了民生保障、收入分配等社會中最敏感的神經,背後勾連出的是公平正義等更為抽象、也更為基本的話題。而這,也更顯示出工資增長、收入增加問題的重要與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