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股指期貨 應加快培育更多機構投資者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2日 2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聯合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CUBN記者 郭安麗 北京報道

  2011年4月16日,滬深300股指期貨正式上市交易一週年。由中期協與北京期貨商會指導,和訊網主辦的“共話股指期貨週年、迎對衝投資時代”大型研討會于4月15日在京舉行。

  北京期貨商會會長王化棟、民生證券副總裁滕泰、中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紅英等與會業界人士在研討會上表示,股指期貨上市一年來,市場運行穩定,投資者積極理性參與,期貨市場的規模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但未來應需加快培育更多機構投資者。

  “理論上講,期貨股指市場應該是機構投資者唱主角,散戶跑龍套,但現在總體上看,還是散戶在唱大戲,機構投資者數量偏少,參與程度不夠。”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在上述研討會上接受《中國聯合商報》等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應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優化投資者結構。證券基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和券商自營業務,是股指期貨市場天然的套期保值者,股指期貨市場需要重點培育這些機構投資者。

  中小投資者仍是市場主體

  王化棟在上述研討會接受《中國聯合商報》等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利用股指期貨,機構投資者可以更多地進行交叉資産配置。一年來,以期貨公司為主體的期貨仲介機構把握住了上市品種的機遇,加快産品、服務和經營模式創新,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為投資者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不過,在肯定股指期貨作用的同時,業內人士也提出目前股指期貨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投資者結構不合理以及産品過於單一。

  因此,胡俞越建議,首先,要加快培育更多的機構投資者,讓更多的機構投資者進入到股指期貨市場裏來。

  在一年前,股指期貨推出之際,市場分析人士預測,股指期貨市場的參與者將主要源自於此前的商品期貨交易者、股票市場參與者以及權證交易者。個人投資者以及小型非陽光私募將是股指期貨市場主要投資者。

  胡愈越向本報記者表示,在股指期貨上市一週年之際,反觀之前的推測,可發現這些預測基本實現,“中小投資者仍是主體,市場仍較缺乏如銀行、保險、證券等機構投資者”。

  大華期貨研究所所長曹忠忠也表示:“目前的股指期貨市場仍然是一個小眾市場。也就是説仍然是以散戶投資者為主體,而且相對於比較大的機構投資者,投入的資金也較少。”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3月底,在所有6.7萬個賬戶之中,機構投資賬戶僅1000戶左右,佔比全部開戶數的1.66%,而券商、基金的開戶數更是只有50戶左右,佔比0.08%。

  胡愈越向本報記者表示,從境發達外股指期貨市場看,機構投資者佔80%,個人投資者佔20%;而我國境內的股指期貨市場則是倒過來的。

  因此,對於未來股指期貨市場的培育更多投資者的參與就為了和訊網舉辦本次論壇一的個備受關注問題。

  須創新金融衍生品,培育機構投資者

  胡俞越在上述研討會上提出目前股指期貨存在著産品過於單一的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機構投資者的進入。他建議,應該推出更為豐富的金融衍生品品種,同時推出以創業板指數期貨為代表的其他指數期貨品種。

  據報道,證監會有關負責人日前透露,證監會為繼續大力培育和發展股指期貨市場機構投資者,鼓勵和引導信託、保險、QFII等機構投資者有序參與股指期貨交易,將進一步加強新産品研發工作,在風險可測、可控、可承受的條件下適時進行金融創新,推出其他金融衍生産品。

  “國外成熟市場是以計算的風險部分的絕對收益為主,而新興國家期貨公司在商業操作上仍以賺取風險收益為主。”王紅英在上述論壇上向《中國聯合商報》等媒體記者表示,股指期貨市場對銀行、保險、證券等機構投資者的服務,需推進基於産品設計、流程管理、風險計量這一投資模式的變革。

  嘉實基金結構産品投資部投資經理楊陽在上述研討會上向《中國聯合商報》等媒體記者表示,金融衍生産品的創新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一些金融産品參與期貨並不順利,産品創新及推廣均面臨困難,對傳統資産管理公司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要使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參衍生品市場的健康發展,還需要包括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公司、交易所以及監管機關的共同努力,而只有全方位的創新才能真正推動中國市場衍生産品的發展。”楊陽在上述研討會中説道。

  胡俞越在上述研討會上向本報記者表示,培育更多機構投資者,需推出股指期貨的系列産品,除了滬300股指期貨以外,滬深300股指期權的推出也很必要。

  “培育更過機構投資者,對投資者進行大面積的市場教育,並糾其對衍生品認識的誤解也十分必要。”中金公司銷售交易部執行總經理馬強在上述研討會上向《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投資者教育應使投資者了解對衝,並更多地向投資者介紹套期保值等功能;衍生品本身沒有好壞,而科學運用衍生品可以帶來豐厚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