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2日 2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聯合商報
■CUBN記者 宋博 北京報道
從三聚氰胺到蘇丹紅,從瘦肉精到染色饅頭,現在食品安全已經快要讓消費者風聲鶴唳了,而此時被披露出來的“牛肉膏”,實在是讓人無法安心。雖然不久前,廣州市工商局已經就“牛肉膏”的報道發出回應,稱“牛肉膏”此類的食品添加劑是屬於調味品性質,只要生産和使用證照齊全,符合國家相關規定,那麼消費者還是可以放心使用,只要國家還沒禁止使用,它的存在就算是合法。
如果“牛肉膏”的存在是合法的,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它的使用是合法的?使用了牛肉膏“改造”出來的“假牛肉”是否也是合法的呢?
“牛肉膏”過度使用有危害
除了廣州工商局的表態外,初次曝出“牛肉膏”的安徽省合肥市政府新聞辦也于4月18日正式回應,“牛肉膏”屬合法食品添加劑,並表示,“牛肉膏”並不能使豬肉變牛肉,相關報道失實。
然而,廣州、江西、福建等地紛紛曝出“牛肉膏”使得這一事件持續受到高度關注。“牛肉膏”到底是什麼呢?安徽省質量監督局農業標準化檢測中心加工食品部副部長夏春在接受採訪時介紹,“牛肉膏”屬於食品添加劑,主要原料是以牛肉或者牛骨經過酶化、酶制(即熬煮、熬製),從中得到的一種肉或骨類提取物,再添加味精和食用鹽配製而成,具有濃郁的牛肉香味,是一種鹽味的食品香精。其主要作用是增香提味,使食品具有“牛肉味”。
“牛肉膏”是一種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如果合法使用,不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但夏春同時表示,如果使用的是未經許可生産的食用添加劑或者超量、超範圍使用,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産生危害。
使用監督處於困境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牛肉膏”雖是合法的添加劑,但其用量卻難以監督,甚至有黑心商戶將此用來使變質的肉增鮮,這種做法對人體健康産生的危害顯而易見。
某飯店經理證實了記者疑問,他表示,“牛肉膏”、豬肉精等食品添加劑,本來是增香提味,但現在有一些飯店或滷菜店用來使不新鮮或變質肉變得口感鮮美,掩蓋變質氣味,危害食品安全和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另一位餐飲老闆説,有的燒烤店為節省成本,也利用“牛肉膏”“羊肉膏”等添加劑,將豬肉冒充牛羊肉銷售,賺取更多利潤。
夏春説:“不應以偽造為目的使用食品添加劑。如果以掩蓋産品質量甚至偷梁換柱等偽造目的使用,就是一種違法行為。”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高彥祥向媒體表示,“牛肉膏”本身只是一種普通的食品添加劑,適量食用對人體健康無害,不過如果商家為了製造“假牛肉”而使用“牛肉膏”的話,則是不道德地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有關部門應嚴肅處理。工商部門也表示,在國家允許的範圍內使用“牛肉膏”無可厚非,如果商家挂羊頭賣狗肉,用“牛肉膏”製造假牛肉的話,則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是違法的經營行為,需嚴肅查處。
交叉管理存空白
那麼如果真的發生了這些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行為,該由哪個部門進行管理和處罰呢?
在記者的走訪中發現,目前對於這些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監管仍然存在著盲區,存在“交叉管理無人真管”的空白和監管手段缺乏等問題,加快完善相關規範已是當務之急。
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藥品稽查專員米華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對於納入食藥監督管理範圍內的餐飲業,管理部門有比較嚴格的管理辦法,“但現在最頭疼的就是小作坊、小攤販,這塊的食品安全監管還是盲點”。
由於沒有統一的專門性的監督管理辦法,各省市縣政府自行制定相關的管理辦法,有的歸城管,有的歸食藥監督局,還有的歸衛生或者質監部門,管理主體的不同,也帶來了目前對小作坊和小食品攤販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的監管漏洞。
一些餐飲業者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認為,食品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這些食品生産經營的“小散戶”本來就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高發群體,因此必須儘快改變目前各自為政的管理方式,出臺統一的專門管理辦法,將其納入嚴格的管理體系,填補監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