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此前豪賭白菜行情的囤積商們在低迷的白菜價面前一敗塗地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2日 20: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跟風炒作惹禍“白菜爛局”凸顯投機隱憂

  本報記者 晏琴報道

  “白菜不要錢,能把它們拉走嗎?”這是眼下山東金鄉冷庫主口中最常見的一句話。在這裡,超過半數庫存冬季大白菜成了連處理費都不抵的“燙手山芋”。

  “當時大家都認準白菜凈出庫價肯定能漲至每斤8毛以上,誰也沒料到如今白菜能賤到送都送不出去的地步。”一位囤菜商説,“按照目前的凈出庫價每斤1毛錢來算,賣與不賣,都幾乎要賠完老本。”

  去年10月份的韓國“泡菜危機”,讓金鄉菜農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也讓不少囤積商看好今年的白菜行情,各路資金紛紛介入其中。然而,令炒客們始料未及的是,去年高價囤的白菜,現在成了送不出去的燙手貨。據金鄉縣一位冷庫老闆判斷,韓國泡菜危機産生的大白菜漲價預期套牢了9成以上的投機者。

  此種情況不止在山東出現。在浙江溫嶺,據當地農業部門統計,目前尚有半數左右的大白菜滯銷,總量在1.5萬噸左右。安徽宿州市、青島市即墨等大白菜主産區,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滯銷。

  去年,在各路客商爭相囤積時,大白菜的收購價格迅速從0.3元/斤左右漲到了0.4元/斤以上。但今年以來,其價格卻一路走低,不少白菜囤積商在收購完成之後就已經開始賠錢。數據顯示,即使在今年消費旺季的春節期間,出庫價格也不超過0.15元/斤,而目前的地頭收購價格更是低至每斤4分錢。

  “大白菜價格直線下降,令投機者遭遇巨大虧損。”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對《中國産經新聞》記者表示,對一些仍有大量存貨的“囤菜族”而言,目前這個季節繼續囤菜並不划算,一方面新蒜即將上市需要倉庫儲存,另一方面大白菜冷庫儲存成本較高,若繼續儲存下去則給他們造成更大的損失,因此部分地區出現將大白菜送人甚至雇人扔掉的現象,損失嚴重。

  “都是跟風惹的禍。”中國大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去年高漲的零售價格和韓國突發的“泡菜危機”,使得大白菜成為游資炒作的目標,出現了供不應求、價格不降反升的現象。由此吸引了大量投機客蜂擁而至。但隨着國家發改委等各部門對炒作採取了多方面的控制措施,沒過多久,大白菜的主力炒作資金就開始逐漸撤出,一些尾隨的跟風者就成了最後一棒的接棒手。再加上這些人相信最初炒作者的市場預計,持有大白菜不肯出手,最後導致血本無歸。

  鄭風田表示,農産品一旦被資金炒作,在整個産業鏈中,受傷者無數。除了農民外,這次慘敗受教育最深刻的恐怕就是跟風炒作者。

  “真正面臨損失的炒作者往往不是一級炒作團隊,這些手中掌握着大量信息資源的炒作團隊,早已功成身退,可憐的是那些跟風炒作者,成為最終承擔虧損的冤大頭,這種局面也警醒他們莫要跟風炒作。”周思然亦指出。

  但鄭風田告訴記者,此番“白菜爛局”恐怕也很難就此遏制農産品炒作的風潮。在熱錢沒得到有效疏導之前,只要有“概念”,比如,白菜因為韓國泡菜危機,綠豆因為防病,任何産品都有可能成為炒作的對象。前幾年,很多炒作普洱茶的投機者更是虧得一塌糊塗,但是他們現在依然炒。究其原因就是,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太窄,機會太少。

  在鄭風田看來,投資風險、行政手段等都很難徹底遏制炒作之風,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如何防止農産品價格的暴漲暴跌損害農民利益和消費者利益。

  “最核心的就是要打通流通環節。現在,菜農是低價賣不出去,而城市裏的菜價卻依然高企,這種亂象的根源就在於中間環節,政府應當從流通環節來調控蔬菜消費價格。比如政府應當增加一些公益性賣菜的攤位,或者設置一些産地直銷的賣場,這樣既能夠有效防止農産品價格起伏過大,保護農民利益,控制城市物價,也能有效壓縮農産品被炒作的空間。因為炒作最大的成本不是農産品本身,而是儲藏和運輸的成本。”鄭風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