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食品添加劑不應止于驗明正身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2日 13: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趙志疆

  “瘦肉精”事件塵埃未落,“染色饅頭”、“牛肉膏”接踵而至。縱觀近年發生的各類食品安全事件,大多與添加劑密切相關,乃至於時至今日,添加劑儼然成了不少市民眼中的“洪水猛獸”。實際上,添加劑本身並沒有原罪——從某種意義上説,如果沒有添加劑,可能就不會有現代化的食品加工業,因為合理使用添加劑不僅可以改善或提高食品營養價值,而且便於食品的生産、加工、運輸和儲藏。當然,添加劑並不意味著就可以隨意“添加”,作為消費者,公眾首先希望了解的是,這些令人感覺熟悉而又陌生的化學名詞,究竟是以什麼樣的原因出現在食品中,又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增稠劑、水分保持劑、增味劑、焦糖色……這些都是經常出現在食品中的添加劑名稱,但是有多少消費者明白,這些陌生的名詞背後,到底對應著一些什麼樣的東西,以及這些化學物質為什麼能堂而皇之地通過相關檢測,名正言順地進入我們的口中?對於有外包裝的産品來説,添加劑的名稱確實被寫在了外包裝上,即使如此,公眾也很難從中獲取必要的信息,遑論那些根本就沒有外包裝的食品?最近發生的數起食品安全事件,大多發生在那些沒有外包裝的食品上,由此大大加劇了公眾對添加劑本身的恐慌——當添加劑位於明處時尚不足以贏得公眾的信任,遮遮掩掩潛伏在暗處,更叫人如何應對?

  資料顯示,全世界食品添加劑種類約有14000種,我國允許使用的有近2000種。數量如此巨大的食品添加劑,想要叫公眾全部認清其廬山真面目,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每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爆發後,職能部門總會適時發出消費預警,將惹事的添加劑列入黑名單或限制其使用範圍。但問題是,食品添加劑的範圍實在太過廣泛,如此亡羊補牢式的提醒,很難做到一勞永逸。於是,公眾也就得以一次次見證職能部門在食品安全事件後疲於奔命地查遺補漏。其實,允許使用的添加劑名單,是經過專家論證和科學風險評估的,那麼,除了告訴消費者最終結果之外,論證與評估的詳細過程和數字依據,能否適時對外公佈,以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呢?如此群策群力,恐比職能部門以一己之力獨自鏖戰,簡單有效得多。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佈 《關於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切實加強食品添加劑監管的通知》,通知要求,嚴禁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質。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嚴厲打擊非法添加行為。只有加大對違規甚至違法使用添加劑行為的打擊力度,從而增加其風險成本,才是解決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途徑,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整個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消費者確信,被強制要求標注在食品上的,是商家的信譽保證以及相關職能部門的質檢承諾,而不是一些令人不知其然的化學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