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時評:工資翻番應少點理想多點理性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2日 10: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志明近日表示,我國要努力實現職工工資每年增長15%,“十二五”力爭實現翻番。這一消息立即引發熱議,有網絡投票顯示,超九成的參與調查者對此“沒有信心”。

  其實,跟曾經“收入倍增説”裏的“收入”一樣,“工資翻番説”裏的“工資”原本就有過於寬泛的口徑。這工資是最低工資,是基本工資,還是統計部門熱衷提供的以黨政機關和國企為主要統計對象的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工資?沒人能判定。在官員和學者口中的工資、工資增速及對應人群跟普通民眾的切身感受常常對不上號的情況下,“工資翻番説”很難給人們信心。

  即使工資概念本身並無爭議,“工資翻番”也不是在真空裏翻,它不可能繞過“漲沒漲”、“給誰漲”、“誰給漲”這些最敏感也最基本的問題,而這正是一幹工薪族面對“大漲工資”的好消息面無喜色反而憂心忡忡的原因。

  在當前物價上漲、追不上CPI的現實語境下,民眾最關心的是一連串名義數字底下的實際購買力,工資的質量愈發比數量來得要緊。可以説,穩定物價、遏制通脹,是讓工薪族感覺到工資真漲了、生活水平真改善了的第一前提。回避或繞開價格因素去談漲工資,不但難以服眾,反而會助推“錢更要毛了”的通脹預期。

  眾所週知,我國收入分配領域的長期積弊,是收入絕對水平過低和收入差距過大並存,對此人們“既患寡更患不均”。既然政府無法給公務員和國企職工之外的大多數職工發工資,“工資翻番”又顯然是平均意義上翻番,民眾當然有理由憂慮,這次“春風”是否又只在少數行業、少數部門、少數人的院墻裏吹,成了少數群體在高基數上翻番,最終拉動全民翻番的數字遊戲?如果工資“翻”得不公,不能在“翻”中修正之前的失衡,那越翻平頭老百姓分到的蛋糕顯得越小,兩極分化越重,導致的社會矛盾越多。

  更重要的是,漲工資不是政府下令企業執行,它牽扯著政府、企業和職工三方的利益,受制于整個經濟大環境。説白了,就算大量生存于産業鏈低端,已經為人力成本上升苦惱的中小企業願意多掏錢,它們也得掏得出才行。只有在大多數企業手頭較為寬裕、有可讓之利的條件下,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推廣工資協商制度才會對漲工資有實際促進。因此,想讓工薪族的荷包鼓一些、日子好過一些,各級政府要做出更多讓利,積極減輕中小企業稅負,放水養魚,發展生産力。此外必須明確的一點是:民眾的福利不僅在於漲工資,漲工資也絕不是收入分配調整的惟一內容,在二次分配領域,在進一步減輕工薪階層個稅,加大對保障房、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投入等問題上,民眾還在殷切期盼政府的步子能邁得更大一些。

  “年增15%,五年翻番”,聽上去確實激動人心,但這目前只是有關部門的一種計劃、一種設想、一種預測。實際上,實現民眾普遍認同的、而非紙面上的收入水平提高,是邏輯關係的最後一環,建立在經濟較快發展、分配更加公平等基礎上。哪一環掉了鏈子,民眾對收入水平提高的感受都會大打折扣。正因為如此,有關部門不妨把精力少放在口頭預測上,多放在實際辦事上,而且對經濟指標的描述,也應該更理性、更實際一些。

  毛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