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沈洪溥:為何漲工資還會人人喊打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2日 07: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沈洪溥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員近日放出了漲工資的喜訊,説是要讓職工工資“年均增長15%,‘十二五’期間翻番”。這本該是天大好事,勞動人民該奔走相告才對,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消息招來罵聲一片。綜合來看,大眾怨言集中于三個擔心:一是擔心物價漲得比工資快,二是擔心政府開空頭支票,三是擔心自己當分母被平均。

  必須承認,人社部的用意是好的。要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沒有錢不行。説到底,要讓民眾分享改革成果,還是要增加居民家庭的實際購買力,這就勢必要增加工資,增加勞動回報。

  真正的問題在於可行性。每提起漲工資動議,就有人講到日本“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故事。這個在1960-1971年間,由池田勇人內閣制定並實施的計劃,引入了最低工資制,擴展社會保障,完善養老保險金,提高健康保險付給率,使得日本的國民生産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實際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1.6%和11.5%,超過計劃規定的目標。到了實施該計劃的第七年,便已實現國民收入增長1倍;人均國民收入按市場價格計算,從1960年的395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到1970年該計劃完成時,日本的國民生産總值已先後超過法國和德國,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

  不過,我們光看現象是不夠的。也要注意到,日本式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立足點是在一個相對確定、較短的時期內,通過提高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産效率和效益的途徑,來提升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同時,還配套建立健全了政府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機制等方式。也就是説,漲工資是結果,而不是手段。儘管如此,經歷這十年之後,也有人説,在日本,通貨膨脹、兩極分化、都市病等問題因此愈益嚴重。

  從此出發,我國這次的漲工資方案或許確存在瑕疵。按照媒體報道,該方案除提高社會工資,還有建立對低收入階層補貼保障機制、提高住房貨幣補貼的標準等。其他的配套措施中,不過只有將個稅起徵點調高到3000元而已。這樣看去,中式“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其實仍集中于在短期內,通過各種渠道來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這就無怪,民眾中會有如何提升收入的質疑聲音。

  從學理上看,伴隨國家經濟高速增長,勞動者的工資水平確實需要隨著經濟增長比例而增長。只有讓勞動者收入增加才能匹配國民收入增長,才能系統解決內需不足、産能過剩問題。然而,眾所週知的是,我們在過去幾十年取得的發展奇跡,儘管總量龐大、增速迅猛,但主要來自投資拉動,是典型的粗放式增長路徑,這也勢必導致分配結構的畸形——誰承接投資、誰掌控資金,那麼有關的部門和領域中的人就受益良多。

  從這個角度出發,要讓民眾及時地分享改革成果,或許不能僅靠“人人漲工資”,因為這需要等待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進展,遠水不解近渴;或許更要靠“重新分蛋糕”這個總被忌諱提及的論題。這其中至少包括,對稅制的持續優化、對吏治的持續整治和對尋租的充分遏制。更要重視的是,為確保隨之而起的通脹不吞噬社會底層民眾微薄的收入,基數本來就低的企業退休人員、特困家庭等的收入漲幅要顯著大於在職人員才行。 (作者係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