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不漲價,可行性有沒有?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2日 07: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理財一週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鄭作時

  財經作家

  如何看待在通脹過程中央企的特權和民企的弱勢?對於投資者來説,這是一個極其令人困惑的問題。比如説當下,中石油和中石化及其在政府中的代理機構——發改委,就一點也不臉紅地讓油價漲了一次又一次,中央政府抑制通脹的決心似乎跟他們一點關係也沒有。但是作為一個投資者,我永遠也不會買這樣的央企的股票。這絕不是因為道德因素,而是因為自利考量。

  這其中的原因在於,公司是由人組成的,而人是有惰性的。産品和服務在行政壟斷條件下的漲價,幾乎完全不可能成為股東口袋裏的收益。

  首先是政府部門其實也知道像油品漲價這樣的行為會給社會帶來多少的福利擠出。因此漲價因素帶來的收益增加,首先會被用來償還各個方面的潛在債務。比如説部門的人情債、關係債。這倒不一定會涉及腐敗,而多半是一種關係的維持。

  而在有這種現象的公司,其作風則一定好不起來。員工是一個人群,有人的地方就沒有不透風的墻,公司領導者的開支大了,就很難制約員工的開支,更難使員工用心做事。這樣的公司,雖然壟斷利潤可以保持,但自身是沒有任何競爭力的。比如説移動和聯通,作者在各地走訪下來,發現當所有的中國企業都在投入技術創新和試圖開始投入技術創新的時候,只有它們是把核心技術研發都外包給了小公司。這相當於什麼呢,相當於一個人把腦袋交給外人保管。而其內在的道理是什麼呢?恐怕是移動和聯通的領導層也知道,讓自己的隊伍做,時間長不説,成本也高。

  但這又是為什麼呢?很簡單,你公司的頭頭們拿著高薪、喝著茅臺不辦事,讓員工拼命,有可能嗎?

  大投入而小産出,這是依賴於行政壟斷的公司普遍的一個結果,説句大家都懂的話吧,這些公司,基本就是花大錢辦小事。如果它們辦成大事,那我們通常如果追問下成本,就可以大跌眼鏡了。因此基本上,這些公司的股東們還是求他們別辦事比較好,這樣壟斷的利潤是穩定的。

  最近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是工商聯聯合相當數量民企提出的一個不漲價宣言。在滬上,這個行動被一位著名論者認為非常“可笑”。

  乍看起來,對於逐利的企業而言,在通脹條件下不漲價確實是挺可笑的。公司賠本保中央政府的面子?不過其實作為一個民企代表的工商聯可不傻,這個機構對民企的經營領域發表過“玻璃門”的看法,得到了廣大民企的呼應,證明它是掌握在一批聰明人手裏。

  仔細琢磨,工商聯提出不漲價宣言,其必要性在於:作為一個機構,它及時地看到了中央政府反通脹的需求。告訴民企,滿足政府的這個需求,是重要的。

  不過,僅有必要性是不夠的,不漲價,可行性有沒有?

  有利潤積累的公司不難做到,動用積累是第一條。而通常情況下,有積累可以動用的公司都是某一領域的領導者。它們不動價格,就意味著很多企業不能動。誰動價格誰先死,它們留下的市場份額,正好是老大們可擴充的市場份額。

  而另外,公司內部的挖潛,則是領導企業可能的利潤來源。2008年的經濟危機,我知道有兩個公司的耗電下降了三分之一和一半,這就是挖潛的成果。而這種成果成為利潤的長期來源是固定的,價格回升的時候,利潤就體現出來了。

  另外,也有公司的高管告訴我:其實政府的訴求也是可以細分的,當下的消費者高度分層。有相當一批消費者其實對價格不敏感,對於他們,可以用新品的高價格來滿足。而在關乎基層消費者的基本産品方面,保持一個價格的穩定,用新品的高利潤來補貼,也是可能的。比如一個做大米加工的,可以漲精製大米而不漲秈米;做衣服的可以漲西裝而不漲棉衣。變通的辦法多得是,關鍵看做不做。

  當然,這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説,肯定是個壞消息:市場的集中度將提高了。

  説到底,公司的競爭力不取決於價格,但又與價格高度相關。比如説可口可樂,二十年前,它的價格是兩塊錢——那肯定是一個很奢侈的飲料,是實力的體現。而現在它還是兩塊多,此時它是一個所有人都經常消費的糖水,但那同樣是實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