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政府對農産品價格不應“管漲不管跌”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1日 16: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世華財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世華財訊]在農業各種成本都在不斷上漲的當下,農作物價格的上漲本在情理之中。但政府所應做的是調整産業結構、降低中間成本、通過增加補貼來鼓勵農民提供低價商品,而不是坐視暴漲傷害市民、暴跌傷害農民。

  燕趙都市報4月21日發表趙志疆的評論文章稱,“一瓶礦泉水的錢就能買6棵卷心菜!”對於濟南市歷城區唐王鎮的菜農來講,這無疑是一場“災難”。當種植卷心菜的農民正值收穫時,卻傳來了令人惋惜的消息。39歲村民韓進去年養羊賠了一萬,今年又遇菜賤不堪重壓他選擇了自殺。幾畝卷心菜、一萬塊錢,對這個負債纍纍的農村家庭,成了足以致命的數字。

  遍覽各地,類似菜賤傷農的事件屢有發生,僅近日見諸報端的就有多例。這些豐收了的農民臉上沒有絲毫喜悅,經歷過長時間的辛勤勞作,誰能想到收穫的竟是無盡的煩惱——眼前的這一幕幕場景,很自然使人聯想起葉聖陶筆下名篇《多收了三五斗》,不由得為之一聲長嘆。

  分析此類事件,有人習慣性歸咎於運輸渠道不暢以及農民政策意識不強,實際情況卻未必盡然。僅以此次菜賤傷農事件為例,這些蔬菜種植地距離濟南市區並不算遠,豐收的蔬菜為什麼沒能及時擺上超市的貨架?答案或許在於,居民的蔬菜需求是有限的,充分的市場競爭不僅使價格公開透明而且最大限度擠出了價格“水分”——在運輸成本、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前提下,任何不具備價格優勢的産品都可能出局,即使近在咫尺也會被“掃地出門”。

  至於對相關政策調控的反應遲鈍,更是菜農難以承受之重。與其他工業品相比,農産品生産週期長、見效慢,不可能及時因政策調控作出調整,即使市場發生突然變化可能導致虧損,農民也不可能改弦更張。同樣是因為生産週期長,農産品上市價格往往具有明顯的滯後性——正在上市銷售的農産品,其價格早在播種之時就已由供求關係所確定。價格暴漲往往意味著供不應求,隨之而來的多是大面積種植所導致的價格跳水,無需價格打壓,農産品價格也會自然滑落;反之,農作物價格上漲之時價格打壓的對象,正是上一輪大面積虧損之後的産物。如此往復,種植農産品豈非成了穩賠不賺的買賣?

  遙想去年農作物價格高企之時,遊資炒作之聲不絕於耳,以至於此番菜賤傷農後有網友調侃“請遊資來幫幫菜農”。實際上,在農産品這樣需求龐大、競爭充分且分散性經營的消費品領域,任何民間資本都很難有實力炒作得起來,至於壟斷生財更是癡人説夢。退一步説,即使少數人企圖從中分一杯羹,農産品自身的價格調整機制也足以結結實實給其上一課——日前媒體曝光的山東商人囤積大白菜血本無歸即是一例。

  所謂遊資炒作論,更多還是為呼籲政府強力干預農産品價格正名,由此引出的問題是,面對農産品價格波動,政府究竟是否應該動用那只“無形的手”,或者説,這只“手”應該伸向何處?令人遺憾的是,公眾早已習慣了行政手段干預漲價,而很少見到干預價格“跳水”,兩相對比,一以貫之的是抑制農産品價格以穩定物價的傳統思路。在農業人力成本、農資價格、物流成本都在不斷上漲的當下,農作物價格的上漲本在情理之中,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政府那只“無形的手”應該袖手旁觀——政府所應做的是調整産業結構、降低中間成本、通過增加補貼來鼓勵農民提供低價商品,而不是坐視暴漲傷害市民、暴跌傷害農民。

  趙志疆表示,如果將此番菜賤傷農視為一個沉痛的教訓,希望這起極端事例能引起制度性的反思和重視,從而以更加持久的政策幫扶呵護農民孱弱的權益,不要因“管漲不管跌”給人留下專捏軟柿子的嫌疑。

  (子云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