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理性看待上調貧困線標準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1日 06: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財經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 蔡勁松

  中國的貧困線標准將要上調。

  據權威媒體報道:在將要公佈的下一個“十年扶貧綱要”中,中國的貧困線標准將從1196元提高到1500元。這意味著中國的貧困人口將從不足3000萬重新變為上億。

  貧困人口的大幅減少,曾經被世界公認為是中國改革開放帶來巨大變化的體現,同時也是中國引以為驕傲的成果。據有關機構統計,1978年至2008年,中國貧困人口從2.5億減為2000多萬,凸顯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

  然而,在新的未來“扶貧綱要”中,如果主動上調貧困人口的標準線,在某些人看來,似乎是“丟了面子”,擔心給外人留下“中國在巨大退步”的把柄。因此,當媒體報道這個信息後,便隨即在社會上引來不小爭議。

  上調貧困線標準到底是“丟了面子”嗎?

  權且不論答案如何,單是從要不要“面子”的角度看,為了“面子”而不顧實際,甚至為了虛榮而“打腫臉充胖子”所帶來的惡果,我們曾經嘗過不少,由此帶來的教訓也讓我們深以為誡。只要實事求是,即便是“丟了面子”又如何?何況,這種主動放棄“面子”的做法,誰説不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呢?

  而所謂的“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退步”,則更是一種錯誤解讀。從綜合實力上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不爭的事實,是退是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從具體的貧困線標準的劃分上看,上調標準更是符合國際慣例。曾經的“中國標準”是1196元,即每天確保2100大卡食物熱量,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確定的貧困標準:日均消費低於1美元屬“絕對貧困”。世界銀行貧困線標準則是每天消費1.25美元,即一年3000元人民幣。因此,主動上調標準,則是為制定保障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發展成果的政策提供更有利的依據。這當然更是進步無疑。

  此外,如果以購買力標準的技術角度看,將貧困線提高,自然是更符合當今的社會現實。按中國現階段起碼的生活消費水平和物價水平測算,過去的標準顯然是嚴重滯後而不合時宜。

  誠然,從表象上觀察,提高貧困線標準本身並不會解決諸多社會問題,但是若從本質上看,在面對當今收入差距擴大和物價水平上漲趨勢難以改變預期的情況下,及時調整貧困線標準,是種對中國國情的清醒認識,能夠使我們清醒的對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身還有許多需要正視和改善的問題,尤其是在以後的政策制定中,充分考量到上億貧困人口的生存和生活質量需要改善,以此促進民生政策的執行和社會保障工作的展開。

  無疑,“返貧”人口的激增意味著我們將要承擔更多的扶貧責任,而如何讓“新增”的幾千萬“返貧”人口重新告別貧困,並不比“不要面子”輕鬆,尤其重要的是,讓這幾千萬人脫離貧困不單是解決“1500元”的問題,也不是僅僅“保障吃飯權”這麼簡單的基本生活需求問題,而是要從同等享受國民待遇,同等享受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的角度作長遠規劃,更為重要的是讓這些“返貧”人口得到改善生存和生活條件的發展機會。因此,即便我們提高了貧困線標準,但仍要看到這僅僅只是提高了“絕對貧困線”標準,與國際上兼顧醫療、教育等的“相對貧困線”仍有相當的差距。這將意味著公共財政在更大程度上能夠提供服務和回饋民生的抉擇和政策。

  顯然,提高貧困線標準,並不等於“提高發放救濟款”的標準,真正的解決貧困問題還得從調整社會分配入手,從初次和二次分配階段就要體現公平,在財政、稅收政策方面有針對性地兼顧效益與公平,同時要賦予富裕群體更多和更明確的社會責任。只有在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礎上,消彌不合理的甚至是畸形的社會分配不公所造成的制度性基因,才能使“新增”的“返貧”人口和至今沒有走出貧困“陷阱”的絕對貧困人口真正得到他們應有的福利,並以此體現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包容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