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0日 08: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導報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堅信,“上帝之手”——被譽為調控經濟繁榮的自由市場,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他説:“希望中國可以避免犯美國犯過的代價沉重的錯誤。”
中國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全球經濟一片陰霾的情勢下,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根據國家統計局1月20日發佈的數據,2010年中國GDP增速達到10.3%。
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趕超美國”的時間表也成為西方學界樂於預測的一件事。
對此,斯蒂格利茨坦言,此次危機影響深遠,有些變化註定要發生,具體到中美關係,從購買力水平來看,中國的GDP仍然大約只有美國的一半,“(GDP)要想超過美國,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想接近美國的人均收入,那麼中國要走的路會更長。”
同時,斯蒂格利茨指出,雖然中國的經濟規模仍然比美國小很多,但是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量卻遠遠大於它向中國出口的商品量,巨大的貿易不平衡,在美國失業率仍然不斷攀升之際加劇了兩國的緊張關係。
“危機把所有的事情弄得是非顛倒。”斯蒂格利茨解釋,中美關係是共生的,中國為美國巨大的財政赤字籌措資金,沒有中國廉價的商品,許多美國人的生活水平也許會明顯降低;當然美國也為中國不斷增長的産品供應提供了市場。但處於大蕭條中的美國人把焦點放在了就業上,大部分美國人並不懂得“比較優勢原理”(指如果每個國家都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則兩國間的貿易能使兩國都受益),當發現某國正在趕超美國,他們就會認為這個國家在做一些不公平的交易並將之稱為“傾銷”。
斯蒂格利茨做了這樣一個比喻:一夥欠債的破落貴族,憑著借窮人的錢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 ,還用低得不能再低的價格買窮人的東西,又嫌窮人的東西太多了,要課“東西太多、太便宜稅”(反傾銷稅)。
對此,斯蒂格利茨的建議是:“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採用出口帶動增長的模式已經不可持續。中國經濟增長完全可以依靠內需和國內投資來完成。”
更具體地説,斯蒂格利茨表示:中國目前是提供資 金的商家,也就是説,中國為那些購買其商品的人們提供資金,如果説原來是借錢給美國讓其購買自己的商品,那麼現在中國可以借錢給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更可以借錢給自己的國民來購買自己的商品。
他認為,中國在確立新增長模式時必須考慮這些問題:一是經濟增長過程中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應該惠及更多的人。如果財富增加了而人民的生活水平沒有得到提高,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裏,這樣的增長是不正常的;二是經濟增長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環保,如果經濟增長了,而環境受到破壞,這樣的發展模式也是有問題的。
“這實際上是讓今後的社會、政府、百姓分擔了得利者破壞環境的成本。”斯蒂格利茨説。
刺激內需是當務之急
中國在過去30年間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不斷採用新的策略和政策。而世界在變化,中國的國情也在變化,因此需要新的模型。中國“過河”已經過了一半了,也正因為這樣,我們可以對“河對岸”看得更加清楚。
中國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社會保障體系被弱化了,有時弱化得比建立的速度還要快。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建立覆蓋全國的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公共醫療體系,建立高效的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國家失業保險體系,以減少人們的“謹慎性儲蓄”,刺激國內消費,是當務之急。
與其説我擔心通脹 ,不如説我更擔心政府對通脹反應過度,作出很多愚蠢的決策。現實情況常常是政府出臺應對通脹的政策,反而導致勞動力、食品、石油價格都不斷上漲,通脹也因此加劇。
中國政府需要在教育和醫療方面發揮作用 ,不能夠完全依靠地方財政,要靠中央向地方轉移支付來解決問題。如果中國完全模倣美國模式,把教育、醫療這類公共服務市場化,那將是一個大錯誤。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曾擔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團主席、世界銀行資深行長和首席經濟學家、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體系重建委員會主席,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