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機構大跌眼鏡 錯判A股演化路徑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9日 10: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永隔一江水:機構錯判A股演化路徑

  4月17日晚,央行宣佈自4月21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據國泰君安分析師伍永剛預測,本次動作預計將凍結約3600億元,"預計上半年仍有繼續上調存準率或加息的可能"。

  18日,滬指小幅低開後隨即展開震蕩,終以0.22%的漲幅報收于3057點,盤中創去年11月15日以來的階段新高。

  為抵禦通脹,央行頻頻雙管齊下。此次上調存準率是去年11月以來第7次上調,去年10月、12月和今年2月、4月先後4次加息,央行接連出手使得最近半年成為緊縮貨幣政策的頻發期。

  其間,滬指去年11月中旬以來跌至2660點附近,並在今年2月下旬開始持續近3個月的反彈。

  上調意料之中

  3月份CPI同比創5.4%的新高,這意味著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成為目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中金公司徐小慶認為,廣義貨幣(M2)今年前兩個月大幅下滑,但3月份數據顯示M2增量達2.2萬億元,高於當月外匯佔款和貸款增量總和;一季度超過1萬億的外匯佔款仍處高位,25%的基礎貨幣增速意味著通過數量調控工具對衝外部流通性仍有必要。

  4月份公開市場到期資金規模超過9000億元,但截至上週末,本月仍有4070億元未到期。這意味著央行近期如不上調存準率,未來半個月需發行央票和正回購至少6000億元(歷史上每年4月份資金凈回籠約2000億元),這可能使當月資金回籠創歷史新高,而上調存準率則可緩衝壓力。

  高通脹和貨幣供應量增速可能反彈的背景下,伍永剛認為,短期內貨幣政策難以鬆動,預計存準率"可能上調至21%,最高不超過22%,仍可能有1-2次加息"。

  從回購利率衝高幅度逐漸下降看,存準率調整的影響已呈減弱趨勢。

  有觀點認為,連續上調後,"央行可能採取差額準備金率代替普調。"

  一般來説,存準率被視為貨幣調控的"猛藥",但在我國公開市場有限和外匯佔款成為貨幣主要投放形式的背景下,卻扮演唯一可行的"沖銷"工具。這也是央行近半年連續出手的重要原因。

  上海證券一組數據顯示,去年7月和8月,貨幣投放中累計增加的外匯分別為846.19億美元和935.63億美元,9月份累計增加外匯達1940.28億美元;而去年四季度累計增加外匯均超過3000億美元。今年以來則持續上升,1-3月分別為4765.89億美元、5363.01億美元和5895.89億美元。

  作為衡量通脹最重要指標的CPI,去年10月以來一直保持在4%以上,今年3月創5.4%的新高。

  A股去年10月開始,上證指數從2600點平臺拉升至3180點附近。但是,11月10日上調存準率導致滬指開始長達2個多月的調整,今年1月下旬跌至2700點附近。此後的兩次加息和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滬指卻一路反彈,並在18日創階段新高3067點。

  多數機構大跌眼鏡

  去年10月央行首次祭出加息的緊縮政策時,多數機構對通脹達成共識,但認為緊縮對經濟和市場的影響很小。

  如大成基金表示,緊縮政策"只有累積到一定程度後負面效應才逐漸體現,目前遠未到擔心負面效應的時候",因此其在滬指處於3000點附近認為,"A股應會走出先抑後揚的行情"。

  及至11月初,滬指被拉升至3100點附近,少數機構如長信基金意識到較嚴峻的通脹形勢可能産生影響時,大部分基金仍對行情較為樂觀。

  如南方基金認為,"通過外匯佔款的形式釋放的流動性,將成為推動新興市場股市上漲的重要動力"。

  一路看多的大成和博時也認為,流動性氾濫難以改變、通脹因素存在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市場有望震蕩上揚。

  華安基金更認為,國慶以來的反彈可挑戰2009年下半年的3478點新高。

  但滬指自去年11月11日上調存準率開始,從3186點跌至今年1月25日的2661點,2個多月下跌16.48%。

  如果説這輪下跌出乎眾多機構意料,此後滬指反彈近3個月亦讓不少機構跌破眼鏡。

  雖然諾安基金意識到"反通脹"將成央行2011年度要務,且大藍籌股估值水平決定下降空間有限,但其仍提出,"適當降低股票倉位水平,並將倉位集中于低估值行業板塊"。

  國海富蘭克林在滬指處於2661點附近時判斷,"諸多因素不支撐大幅上漲",但整體相對較低的估值使大跌難現,短期內市場可能延續震蕩走勢。

  申萬巴黎判斷,"存準率未來上調空間縮小,短期內市場或維持弱勢"。

  直到今年2月中旬,隨著滬指回到2800點附近,機構看空的觀點才逐漸減少,不過樂觀者仍佔少數。南方基金和廣發基金都認為,隨著緊縮政策的逐漸消化市場逐步完成築底;匯豐晉信認為震蕩上行是大概率事件。

  但更多機構選擇觀望,如博時認為,今年"利空和利好更替出現,全年將呈震蕩格局",中海認為,"市場將繼續震蕩整理";更悲觀的匯添富表示,"市場很難形成趨勢性機會,短期面臨回調"。

  如今,央行繼續祭出該"法器"後,不少買方機構又開始"轉攻為守"。

  此前一路看多的中信證券對於二季度市場"相對謹慎",建議"可逐步轉向防禦性策略",市場未來仍將對居高不下的通脹、可能短期下行的經濟增長及海外市場風險保持擔憂,"出現大級別行情的概率較小"。

  相比之下,中金公司18日發佈的報告較樂觀,週期性股票盈利預期繼續向好將有利於股指延續震蕩上行格局,而政策面偏緊趨勢難以逆轉盈利增長推動股指上行的趨勢,加上超預期的流動性,"維持對市場趨勢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但對於股指上行高度"偏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