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9日 07: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金立新
記者金立新對於如此頻繁地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著名經濟學家左曉蕾稱之為“月度行動”。上調後,大中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已達20.5%的歷史高位,中小金融機構也達到了17%。儘管如此,相關管理層仍表示,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沒有上限要求。許多市場人士也表示,存款準備金率仍然會上調。
市場中共同認同的看法是,央行如此頻繁地動用貨幣政策手段,其目的在於抑制通貨膨脹。對此,央行高層也曾明確表明了這一看法。但對於如此頻繁地使用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效果如何卻有不同看法。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就表示,價格問題主要是需求問題,抑制需求應是增加投資成本。他認為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手段目前看不到很明確的效果,而利率調整增加投資者成本,因此他建議採取利率手段。但是,由於當前國際上流動性較為充裕,利率政策用得太多或者太猛帶來的副作用也會較大,可能造成熱錢資本流入套利。而央行所能利用的工具就是數量型和價格型兩種貨幣工具,在加息等價格型貨幣政策的使用會産生較大副作用的情況下,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等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很顯然將會被更多地使用。這一問題,則是商業銀行必須更多關注的。
此前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專欄)曾提醒商業銀行,雖然一次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似乎對銀行直接影響並不大,但在存款準備金率已經在歷史空前高位和全球高位的情況下,存款準備金率每上升一次所誘發的銀行資産結構被動調整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關注。而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更將涉及到銀行經營的方方面面。
從存款結構上,存款結構的穩定性所帶來的流動性問題決定著一家商業銀行經營的穩定性。但目前銀行存款短期化現象明顯。數據表明,截至2010年末,工行客戶存款餘額達11.15萬億元,較2009年末增加1.37萬億元,增長14.1%,其中,活期存款增加8275億元,增長16.6%,佔比上升1.1個百分點,其中個人活期存款增加4444.77億元,增長24.6%,佔比上升1.7個百分點,個人存款活期化趨勢明顯。農行到去年底活期存款佔比較上年末上升2.2個百分點至57.7%;中行活期存款佔比達到47.59%,比2009年末提高0.58個百分點;建行活期存款較2009年增長15.65%,高於定期存款11.31%的增幅,在客戶存款總額中的佔比則較上年上升1.08個百分點至56.02%。存款活期化的優勢在於可以降低商業銀行的利息成本,提高收益;但同時活期存款佔比的上升也表明了存款不穩定因素的上升,因此也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戰。目前各行活期存款大多佔存款的一半以上,而銀行的貸款大約70%都是中長期,這就很容易出現錯配。一旦股市、房市,或是其他投資領域出現價格的上漲,則這些資金很容易轉出,從而對銀行的經營産生重大影響。
魯政委就曾解釋,在銀行的流動性備付序列中,流動性最好的資産,除了庫存現金、存放同業外,接下來就是債券。而隨著“債券緩衝帶”被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持續上升所侵蝕和壓縮,在銀行負債方更趨“活化”的背景下,所剩下的則是更加“不流動”的信貸資産。實際上,在整體資産結構上,在大多數情況下,流動資産一般是作為一種流動性緩衝器以應付融資問題和儲戶提取存款的要求。為實現盈利最大化,銀行管理必須考慮流動資産的回報和流動性不是很強的資産的更大收益。因此,在存款準備金率不斷上調的背景下,商業銀行一方面要考慮可用資金減少對盈利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必須考慮在流動性風險與收益水平的提高之間尋找一個最佳平衡點。
此外,存款準備金分為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超額存款準備金是金融機構自願存放在中央銀行,用於滿足支付清算、頭寸調撥需要或作為資産運用的備用資金,超額存款準備金佔存款的比例稱為超額存款準備金率。1998年以前,中國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有具體規定,要求保持在5~7%。1998年以後,中國人民銀行不再規定超額存款準備金率,金融機構可根據支付清算、頭寸調撥需要等因素自行決定在中央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存款數量。因為注重提高資金使用收益,商業銀行近年來不斷降低超額存款準備金率水平。與此同時,隨著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不斷上調,金融機構的超額存款準備金率更進一步迅速下降。在此情況下,銀行的貸存比越高,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不斷調高的情況下,其流動性就越緊張,流動性管理壓力也就越大。數據表明,截至2010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存貸款比例為69.4%。這一數據與75%的監管紅線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從銀行個體看,此前已經公佈年報的13家上市銀行中8家貸存比超過70%,逼近75%的監管紅線。此外,為抑制銀行的信貸擴張衝動,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貸存比管理日趨嚴格,日均貸存比考核方法的引入讓銀行倍感壓力。在此情況下,面對存款準備金率提高的累積效應,貸存比較高的商業銀行必須通過有效的流動性管理應對風險,提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