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分析稱藥品若無回扣空間將被醫生淘汰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8日 07: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社記者 王海鷹 王思海 吳書光

  3月28日,國家發改委下調了青黴素、羅紅黴素等162個品種、近1300個劑型的藥品價格,平均降幅是調整前規定價格的21%,這是國家第27次下調藥品價格,預計這次降價每年可減輕群眾負擔近100億元。

  然而,近些年來,一部分藥品降價後市場上就買不到了,人們稱之為“降價死”。此次藥品降價能否給群眾帶來實惠?藥品生産企業等業內人士如何看降價?

  部分“降價藥”難尋覓

  近日,記者在山東濟南、濰坊走訪多家藥店發現,一些藥店根本沒有執行發改委的降價政策。藥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些規格價格調整之後,利潤極低,存貨一旦售完,就改賣沒有納入本次調整範圍及規格的藥品。“調價以後,有些品種會因為利潤問題,而不被選擇銷售。”濟南一家藥店負責人坦承。

  近年來,每次藥品降價,都伴隨著一批廉價藥品退出市場。在一些城市,紅黴素、青黴素等廉價藥品已蹤跡難尋。國內曾有一種退熱藥“百服寧”,其實就是撲熱息痛,因為撲熱息痛價格被定得很低,百服寧已全部退出了市場。

  三大因素導致“降價死”

  為什麼出現“降價死”現象?

  據有關人士分析有三大因素:一是比較利益導致降價藥退出市場。濟南一位醫藥代表説:“用什麼藥,消費者沒有決定權,決定權在醫生手上。在可替代藥品眾多的情況下,藥企給出的回扣高低就成了影響醫生開處方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藥價如果降到沒有回扣的空間,這種藥就會被淘汰出局。”

  二是部分企業停止生産降價藥。中國中藥協會秘書長王桂華説,一旦某種藥品不能夠獲得必要的利潤,企業就會停止生産這種藥品。

  北京同仁堂集團市場部部長顏昇反映,現在原材料價格甚至比中標價格高,藥品價格出現了倒挂。他舉例説,板藍根原料價格上漲到每公斤20多元,而板藍根成品藥的中標價僅為每盒1.7元。“如果不應標,3年的市場就沒了,而要應標,真的是賠錢了”。

  據了解,上海和黃藥業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有35個品種,由於價格太低只能生産7個産品,致使一些最基本的中成藥在市場上消失,消費者只能選擇價格較高的藥品。

  三是藥企放棄薄利多銷,導致“降價死”。有業內人士認為,部分制藥企業反映“降價後不能獲得必要的合理的利潤”説法值得懷疑,有些藥品降價只不過是使利潤變薄,而企業更願意生産那些能帶來更高利潤的品種,就像“吸了雪茄不願再吸香煙”一樣,這也導致部分降價藥退出市場。

  應對需打“組合拳”

  目前,我國藥價形成有三個渠道:一是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藥品由國家發改委制定價格;二是未進入國家醫保目錄但進入各省份醫保補充目錄的藥品,由所在省份制定指導價格;其餘品種實行市場定價。

  早在2007年,國家就確定了北京雙鶴、華北制藥、天津達仁堂等10家藥企為廉價藥定點生産企業,對18種藥品實行定點生産,但是由於缺少具體的操作規範和保障機制,多數定點生産企業並未投産廉價藥。

  業內人士建議,根治“降價死”,需要採取多項措施,如對廉價藥品實行定點生産,對定點生産企業,由國家出資補貼,或由社會資本補貼;對廉價藥品實行“公益性生産”,國家採購,定點配送,既讓藥企不賠錢生産,又能保證老百姓用上質優價廉的藥品。

  另外,藥價虛高是醫療衛生體制諸多問題的綜合反映。目前,在一些大醫院,藥品收入佔醫院總收入的40%左右,而在鄉鎮醫院則達到70%—80%。由於過於依賴藥品收入,一位鄉鎮衛生院院長向記者坦承:“我曾經明確要求醫生:不要給病人開便宜的青黴素,要開醫院有賺頭的頭孢類藥。都去開便宜藥,你的工資從哪來?水電費從哪來?你都掙不出吃來!”

  一些專家指出,解決藥價虛高問題,降價只是一方面,還要從體制上革除藥品流通環節的弊病,減少流通環節,把層層批發之間的利潤降下來;另外,加大政府對醫療機構的投入,改變醫療機構依託藥品維持運營的局面,使藥價回歸到合理價位,這樣才能根本杜絕“降價死”現象的出現。

  (據新華社濟南4月1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