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新興經濟體遭遇錢流風險 積極尋求應對良策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7日 13: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網黑4月17日電 (記者 傅勇濤 夏冠男)“熱錢進入新興經濟體將是一個長期現象,並且這種現象將成為常態。”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專欄)在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期間表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11日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也發出警告,新興市場國家正在積聚經濟過熱風險,持續不斷的資本流入可能使其在金融穩定方面面臨極大風險。

  分析人士認為,由於許多西方國家採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全球資本流動性異常活躍,新興經濟體因經濟快速增長,匯率升值後導致全球熱錢大量流入。同時資産泡沫和通貨膨脹對新興經濟體發展産生消極影響,房地産、大宗商品等市場價格在短期內快速提升。

  據國際金融協會預測,2011年從發達國家流向新興經濟體的資金將有9600億美元,2012年將超過1萬億美元。

  “熱錢”無法清晰界定是學界共識。一般認為,“熱錢”是為追求高額利潤的短期套利資金,具有極強的逐利性和流動性,同時有很高的隱蔽性。

  分析人士指出,寬鬆的貨幣政策為國際熱錢提供了融資平臺。由於西方主要國家央行的利率低,跨境逐利資本流向股市、房地産市場,有資産升值預期的新興經濟體資本市場成為過剩流動性資本的流入地。

  同時,新興經濟體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導致資産價格上漲,國際遊資居間套利,新興經濟體缺乏彈性匯率制度,在應對國際熱錢衝擊時表現乏力。

  姜建清對熱錢流入的長期效應表示擔憂。他説,熱錢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將使新興經濟體面臨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而熱錢進入新興經濟體的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使本處於高位的資産泡沫進一步上行,造成投資和消費結構扭曲。若國際熱錢套利退出,流向發生逆轉,將對新興經濟體的經濟造成破壞。

  姜建清説,在金融危機以後,新興經濟體呈現出新的經濟增長特徵,內需開始充當重要的增長引擎。“隨著近期外需增長恢復,國際糧食、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飆升,新興經濟體的物價面臨內需推動型和輸入性通脹的雙重‘烘烤’。”

  事實上,資産價格泡沫持續膨脹勢必將新興經濟體貨幣政策帶入“兩難”境地:一方面,通脹預期上升已導致多個新興經濟體停止降息並開始考慮進入加息週期;另一方面,靠加息抑制通脹勢頭的政策可能會適得其反。現階段,上調利率不但會加劇本國貨幣升值壓力,不利出口,還會導致流動性愈發過剩,通脹壓力不減反增。

  亞洲開發銀行日前表示,發展中經濟體需要關注通貨膨脹風險,這些地區目前存在經濟過熱的危險。食品、石油及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以及貨幣政策收緊的可能性均對未來經濟增長構成風險,應保持密切關注。

  “熱錢投機性強,一般會進入資本、貨幣、房地産和大眾商品市場,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姜建清説,對國際“熱錢”應保持高壓監控態勢,一旦發現資金撤離持續一段時間,就應採取相關措施,防止“熱錢”短時間內大規模撤出。

  其實,姜建清的判斷不無依據。在1996—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以及2008—2009年發端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就曾出現過國際資本大量急速撤出的狀況,這極易對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穩定造成破壞。

  為防止這種情況出現,日本歐力士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宮內義彥認為,應該堅持必要的資本項目管制。“資本項目的管制可以起到攔水大壩的作用,不至於讓熱錢如洪水般洶湧而至又席捲而去。”

  分析人士指出,發達國家採用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導致新興經濟體被迫承受資産泡沫和通脹壓力的“罪魁禍首”。美銀美林董事總經理、中國區執行總裁劉二飛表示,既然發達國家採用“量化寬鬆”政策,新興經濟體可以實施“量化緊縮”來抵消通脹對其經濟的影響。一些新興經濟體也已經考慮採取各種相當於“金融堤壩”的資本防控措施,防止流動資金因過剩而氾濫。

  “總體而言,新興經濟體的境況比發達國家樂觀,即使增長稍微過快、通脹壓力小幅上升,總比增長過慢、失業過多、全面通縮要好些。”劉二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