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航空展翅飛向世界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7日 04: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本報記者 李新玲

  3月26日,首架“中國造”新型渦槳支線客機“新舟”600飛機,在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洛陽分院接替運七100飛機,擔當民航高級教練機的歷史使命。與此同時,15架“新舟”60飛機全部交付給一年前訂購的印尼鴿記航空公司。“新舟”——這個由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系列飛機累計獲得訂單196架,出口到13個國家,在國內外上百條航線上運營。

  其實,“新舟”只是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眾多航空産品中的一個系列。目前,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已出口殲6系列、殲 7系列、K8系列、運8系列、運12系列等十多種型號的飛機和發動機以及大批機載設備,向巴基斯坦、埃及轉讓了飛機生産和設計技術,出口地域包括亞洲、非洲以及美洲和大洋洲。

  2011年4月17日,新中國航空工業迎來60歲生日。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這就是新中國航空工業走過的奮鬥歷程,60年來,累計生産了幾十種飛機和直升機兩萬多架,發動機近6萬台,導彈兩萬多枚。

  “航空工業的發展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國航空工業近些年發展速度加快,一是與國家綜合國力提升有密切關係;二是因為中航工業本身進行了一系列體制改革,向國際化企業邁進。”中航工業總經理林左鳴用這兩點來解釋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條件。

  林左鳴説,上世紀50年代,我國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和13個重點骨幹企業,實現了由修理到製造的跨越,1954年我國生産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試製成功;1959年,我國第一架超音速噴氣飛機殲6試製成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航空工業進入了獨立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完善了航空工業佈局,提高了航空科研能力。

  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航空工業快速發展,掌握了第三代戰鬥機和發動機、渦扇支線客機、先進直升機研發技術,使我國躋身於能夠系列化、信息化、體系化發展航空裝備的國家行列。其中,以殲10飛機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軍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發動機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從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以預警機等特種飛機裝備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航空裝備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

  作為國際上少數幾個能夠多型號研製生産航空武器裝備的國家之一,我國的殲7系列飛機、K8系列飛機、國際合作研製的“梟龍”飛機均批量出口,在國際軍貿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國家推進大飛機項目後,我們取得了許多突破。技術上為大飛機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同時也推動我們向現代企業轉型,加快國際戰略合作。”據林左鳴介紹,目前正在運營的波音、空客幹線飛機一半以上有我國配套的零部件。

  60年中,一個接一個飛向藍天、具有自主知識産權、與發達國家在役航空裝備性能相當的航空器,讓中國航空工業實現了從“白手起家”到“比翼世界”、從“跟蹤學步”到“同臺競技”、從“打工者”到“對等合作”的歷史性轉變,站在了與EADS、波音公司等世界級航空軍工企業同臺競技的新起點上。

  “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已經反復證明,航空工業的核心技術是用金錢買不來、用市場換不來的,一定要走自主創新之路,這也是世界航空工業強者的成功之路。”林左鳴介紹説,長期以來,航空高技術及其相關的關鍵設備、零部件、系統等,一直是西方國家對我國高科技禁運的重要內容。所以,建設航空工業強國,關鍵是掌握核心技術,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始終引領世界航空科技進步和航空産業的發展潮流。

  1909年9月21日,中國人馮如成功試飛了由他自行設計製造的飛機“馮如一號”。這是中國人研製的第一架飛機,之後航空救國成為幾代人的理想,當新中國的航空事業走過60年之際,航空報國仍然是今天航空人的理想之志。

  “我認為,從航空救國到航空報國,將來再到航空強國,我們要發展大航空、強航空,機遇和挑戰都源於國民航空意識的確立和不斷成熟,這是航空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為航空工業的掌門人,林左鳴希望通過中航人的努力,有一天,國人能以乘坐我國自己研製生産的飛機為榮。

  本報北京4月16日電